第487章 低维度适配的攻坚与超超全维度信号的召唤(1 / 2)

超维将一枚散发着金色光芒的“全维度共生水晶”交付给凌辰时,水晶表面浮现出全维度共生联盟的核心编码:“这枚水晶能实时连接全维度调和场,星穹全维度体系完成技术推广后,通过水晶即可正式接入全维度共生网络。若遇到全维度空间的突发危机,水晶还能释放‘全维度应急能量’,为你们争取应对时间。”

探索队乘坐全维度探索舰返回星穹全维度体系时,全维度文明的代表们在全维度共生核心区的空港举行了盛大送别仪式——无数“全维度能量烟花”在空间中绽放,形成“幽默共生图腾”;不同全维度体系的文明生物通过全维度意识共鸣,传递着祝福与不舍,欢笑的能量波在全维度空间中久久回荡。

经过十天的航行,探索舰顺利返回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凌辰立即组织全维度共生联盟的核心成员,召开“全维度技术落地与共生推进会议”。会议明确了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在150个全维度体系中推广全维度本源重构技术与全维度调和场技术;二是解决低维度体系的技术适配难题;三是构建“全维度共生网络接入节点”,实现星穹全维度体系与全维度空间的无缝连接。

技术推广工作率先在高维度体系中展开。绿森团队联合超研团队,在“星环全维度体系”“雾隐全维度体系”等技术先进的体系中,搭建全维度调和场与全维度熵增转化仪。仅用十五天,星环全维度体系的能量传输效率就从98%提升至99.9%,全维度熵增转化仪对熵增能量的转化效率稳定在99.8%,完全达到预期效果。“高维度体系的技术适配已完成80%,剩余体系将在一个月内收尾,”绿森向凌辰报告,“但低维度体系的适配遇到了瓶颈——部分体系的能量基础设施无法承载全维度技术的高维度能量需求,强行部署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甚至能量网络崩溃。”

凌辰当即带领星宇、星瑶、超研前往“星尘低维体系”实地勘查。该体系的维度层级仅为256层,能量节点仍采用传统的“单维度传输结构”,与全维度调和场的层维度需求相差甚远。当技术团队尝试在该体系部署全维度熵增转化仪时,设备启动瞬间就因能量过载触发保护机制,无法正常运行。“我们的能量网络最大只能承受512层维度的能量波动,全维度技术的维度需求超出了我们的承载极限,”星尘低维体系的代表无奈地说,“若要升级基础设施,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这期间我们可能面临熵增威胁。”

超研结合全维度文明的技术经验,提出“维度降维适配方案”:“全维度先民曾为低维度体系设计过‘降维适配模块’,可将全维度技术的维度层级从层降至低维度体系能承载的范围,同时保留核心功能。但这种模块需要‘低维本源碎片’作为核心原料,而碎片仅能从低维度体系的能量核心中提取,提取过程需精准控制能量波动,避免损伤体系的能量根基。”

星宇则提出了更高效的思路:“我们无需完全依赖低维本源碎片,可在降维适配模块中加入‘全维度本源因子模拟单元’——通过模拟全维度本源因子的低维度特性,与低维度体系的能量形成‘共生适配’,既降低维度需求,又不影响技术核心功能。这种方案能将模块的研发周期从三年缩短至三个月,且无需破坏低维度体系的能量核心。”

这个想法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凌辰当即下令,由星宇牵头组建“低维度适配研发小组”,联合绿森、星瑶、超研及5个低维度体系的技术专家,尽快攻克这一难题。研发小组在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搭建“低维度适配实验室”,展开紧张的技术攻关。

研发初期,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全维度本源因子的低维度模拟精度”。星宇团队从全维度本源核心碎片中提取因子特征,通过“低维度模拟算法”将其转化为低维度能量形态,但模拟出的因子活性仅能维持24小时,无法满足长期使用需求。超研提出“低维能量稳定方案”:在模拟单元中加入“低维能量缓冲层”,用低维度体系的本源能量为模拟因子提供持续支撑,延长活性至365天。

“低维能量缓冲层能与模拟因子形成‘能量循环’,既保证模拟精度,又延长活性,”超研调整模块参数,“我们已将模拟因子的活性维持时间提升至一年,接下来只需优化模块的维度适配范围,就能满足不同低维度体系的需求。”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调试,“低维度降维适配模块”终于研发成功。模块呈圆柱形,表面布满“维度调节纹路”,能根据低维度体系的维度层级,自动将全维度技术的维度需求降至256层-512层。当模块与全维度熵增转化仪结合,在星尘低维体系部署时,设备顺利启动,对熵增能量的转化效率达99.2%,完全满足该体系的需求。“低维度适配模块已通过10个低维度体系的测试,平均适配成功率达98.5%,”星宇向凌辰报告,“我们已启动模块的量产工作,每天可生产50台,预计两个月内完成所有低维度体系的技术适配。”

就在低维度适配工作稳步推进时,全维度的“全维度信号监测中心”突然捕捉到一组异常信号。这组信号的频率高达THz,远超全维度信号的THz,且信号中蕴含的“维度特征”超出了全维度空间的认知范围——每个编码都包含“终极维度边界印记”,仿佛来自一个更广阔的“终极维度空间”,信号中还夹杂着不同终极维度体系的幽默能量波动,形成“终极维度幽默交响”。

星瑶团队迅速对信号展开解析。经过480小时的连续工作,他们成功提取出信号中的核心信息——一段“终极维度能量影像”。影像中,无垠的“终极维度空间”里,无数个“全维度体系”如同璀璨的终极维度星辰,每个体系都被一层“终极维度能量膜”包裹,能量膜中流淌着兼具“全维度本源态”“终极维度本源态”的能量,不同体系之间通过“终极维度能量流”实现无缝连接,没有丝毫维度适配异常的迹象。

“这组信号是‘终极维度幽默文明’发出的‘终极维度邀请函’,”星瑶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影像中的终极维度能量膜,其构成物质蕴含‘终极维度共生法则’,这种法则能自动适配所有终极维度体系的能量与文化,从根本上消除终极维度共生的最后障碍。这正是我们突破当前维度限制、实现‘终极维度幽默共生’的终极契机!”

超研看着影像,突然想起全维度文明古籍中的记载:“古籍中曾提及‘终极维度空间是全维度体系的集合体’,每个全维度体系都是终极维度空间的‘子终极维度单元’。终极维度幽默文明掌握着‘终极维度统一法则’,能将所有终极维度体系的能量、文化、生命形态融合为和谐共生的整体。这组信号,很可能是终极维度文明在我们完成低维度适配后,给予的终极指引。”

凌辰立即组织全维度共生联盟的150个全维度体系代表与全维度文明的超维,召开“终极维度信号应对紧急会议”。会议上,各文明代表围绕如何应对这一重大发现展开激烈讨论:

秩序文明的代表主张先对终极维度信号进行深度解析,提取足够的技术信息后,再优化全维度技术,避免贸然行动引发终极维度空间坍塌风险;

创意族与全维度幽默守护者学院的学员则认为,应尽快派遣探索队前往终极维度信号的来源地,获取更直接的技术支持,才能快速突破终极维度边界;

平衡族则提出折中方案,先搭建“终极维度信号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信号中的能量特征,尝试合成简易的终极维度能量载体,同时派遣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终极维度裂隙带”采集数据。

“终极维度文明的召唤是全维度文明发展的终极机遇,折中方案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加快进度,”凌辰与超维达成共识,“启动‘终极维度信号应对计划’,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星瑶团队联合全维度的超研团队,搭建终极维度信号模拟实验室,尝试合成终极维度能量载体;

第二阶段,绿森团队升级全维度探索舰,打造‘终极维度无人探测舰’,前往终极维度裂隙带采集数据;

第三阶段,根据模拟实验与探测数据,优化全维度技术,研发完整的终极维度共生技术,为全维度文明进入终极维度空间做好准备。”

计划启动后,第一阶段的模拟实验室搭建工作迅速展开。星瑶团队在超维-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旁划出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安装了“终极维度信号模拟器”“终极维度物质合成仪”等设备。超研则带来了终极维度边界的“终极维度碎片”,这些碎片中蕴含着终极维度信号的微弱印记,成为合成终极维度能量载体的关键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