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收回视线,直接打断汇报:“不要解释我们在做什么,要让大家看到他们自己经历了什么。”
她下达新指令:“做一组‘普通人日记’专题,找五个不同职业的市民,记录他们最近一周的生活细节。快递员、社区护士、外卖骑手、学生、保安,都要有。”
“可是这些人未必愿意出面……”
“不需要露脸。”林晚说,“用声音,用文字,用他们的日常片段拼出真实感。比如保安值夜班时听到的奇怪动静,学生晚自习突然断电后教室里的骚乱。”
“如果他们说的内容不够震撼呢?”
“真实就是震撼。”林晚说,“人们不相信宏大的声明,但他们信邻居说的话。”
专题上线后,反响远超预期。
一名中学教师讲述,班级里有六个学生在过去两周出现了相同的梦境——梦见城市地下传来低频震动,醒来后耳鸣持续数小时。心理辅导老师介入后才发现,这并非个例,全市至少十七所学校接到类似反馈。
另一名水电维修工提到,他负责的片区有三栋老楼近期出现水管共振现象,频率与市政电网波动完全不符,像是某种外部干扰源在测试范围。
这些个体叙述像拼图一样逐渐连接,公众的认知开始转变。原本模糊的不安被赋予具体形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不是偶然故障,而是一场系统性渗透。
就在舆论热度持续攀升时,林晚批准发布了最后一段材料。
一段经过脱敏处理的音频,内容只有十五秒。背景音嘈杂,像是在封闭空间内录制。一个低沉的声音说:“只要再等七十二小时,他们的防御网就会自动崩溃。”
没有上下文,没有来源说明,但语气中的确信让人无法忽视。
音频发布十分钟内,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两亿。无数人开始自发整理身边发生的异常事件,上传视频、截图、录音。有人甚至画出了城市停电区域的分布图,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一个巨大阵列。
林晚坐在指挥大厅中央,面前多块屏幕滚动着实时数据。热搜榜前十中有六条与联盟相关,民众支持率在八小时内从54%跃升至79%。街头广告屏、地铁通道、社区公告栏,全在播放那支纪实短片。
市场团队开始筹备第二波内容,计划深入更多社区采集故事。林晚点头同意,同时提醒:“保持节奏,别让情绪过热。”
她刚说完,终端弹出一条加密消息。是调查小组发来的简报摘要:物流中转站附近发现一辆无牌货车,车内搜出信号干扰设备,型号与前期攻击模式吻合。更重要的是,驾驶员手机里有一条未发送的短信:“进度延迟,对方反应比预想快。”
林晚盯着那行字,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
这时,市场负责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宣传草案。封面是一张合成图像:城市天际线下,一群模糊身影站在高处,手中举着某种装置。
“这是打算发布的终章预告片文案。”他说,“标题叫《我们不会退》。”
林晚看了一眼,摇头:“不用预告。”
她打开编辑界面,删掉所有修饰语,只留下一行字:
“你们已经看到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