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收起通讯器,指尖在终端边缘停留了一秒。她站起身,将主控台的监控任务转交给值班人员,转身走向科研区通道。走廊灯光稳定,脚步声清晰。
实验室门禁识别通过,她直接进入核心操作区。几名科研人员正围在中央控制台前,屏幕上滚动着一组能量波动曲线。其中一条红线频繁跳动,超出标准区间后自动切断信号。
“第三次测试又失败了。”一名工程师低声说,“输出功率刚到峰值就锁死,阻断机制无法避免。”
林晚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最近三次的运行数据。波形图显示,每次能量上升到三分钟时,系统都会出现周期性畸变,随后触发保护程序。
“把模拟演算切到主屏。”她说。
画面切换,三维模型开始回放武器内部能量流动过程。在某一节点,传导路径突然出现分流,导致核心模块过载。
林晚看了眼旁边记录板上的参数表,问:“你们试过调整谐振频率吗?”
“试了七种组合,最接近稳定的方案也只能延长四十七秒。”另一名技术人员回答,“现在的问题不是参数设置,而是结构本身承受不了持续高负荷。”
林晚沉默片刻,从随身终端中调出一段视频。画面里,黑色蜘蛛状装置沿着墙壁快速移动,在某个角落释放出微弱的信号脉冲。
“这是他们正在部署的单元。”她说,“速度不快,但数量多,分布密集。如果我们用单体高威力武器逐个清除,效率太低。”
有人点头,“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区域压制方案,但现有设备干扰范围有限,启动一次耗能太大。”
林晚转向主控屏,打开设计图纸界面。“加一个动态阻尼模块怎么样?装在能量输出端口,用来吸收峰值压力。这样既能维持功率,又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冲击。”
技术组长皱眉,“理论上可行,但我们没有现成模块。重新设计至少要两天。”
“不需要全新设计。”林晚指着图纸上的一段线路,“你们之前做过小型稳压装置,用在探测仪上的。那个结构更紧凑,反应也快。能不能拆解原理,移植过来?”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可以试试。”组长拿起笔在平板上画了几道线,“如果缩小比例,嵌入现有框架,组装时间能压缩到十二小时内。”
“那就这么定。”林晚说,“先做原型改装,重点测试连续运行稳定性。我要的是能在十分钟内持续输出的武器,不是只能打三分钟就停的摆设。”
她话音刚落,一名年轻研究员开口:“可就算改好了,他们的装备明显更先进。我们这样一点一点调,真的来得及吗?”
林晚看向他。那人低头盯着桌面,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笔记本边缘。
她走过去,目光与对方短暂交汇。一瞬间,对方脑海中闪过几个念头——我们在追赶别人的影子、这种差距根本补不上、也许最后只是拖延时间。
她收回视线,没有立刻回应。
转而面对所有人,她说:“他们造的是机器,我们造的是应对方法。机器再快,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找到规律,就能打断它。”
她指向屏幕里的蜘蛛单元影像,“它们靠信号联网,行动有节奏。那我们就做一把‘刀’,专门切开这个节奏。不是比谁更快,是让对方的速度变成破绽。”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了。
有人开始翻资料,有人重新计算能耗比。先前说话的年轻人也抬起头,打开了新的建模窗口。
林晚走到另一块屏幕前,查看团队提出的两个优化方向:一个是提升单体破坏力,另一个是增强群体协同干扰能力。
她对比了一下敌方单元的活动模式,很快做出判断。
“优先做协同压制。”她说,“蜂群式目标不适合用重火力硬碰,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们在同一时间失去指挥信号。加一个低频脉冲模块,覆盖半径先做到五十米。”
“脉冲强度太高会影响周边电子设备。”有人提醒。
“那就做定向释放。”林晚说,“只朝目标区域发射,避开民用网络。你们可以把发射角度限制在七十度以内,像伞一样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