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立刻意识到不对。正常人工操作不会这么精确,机器批量发送也不需要刻意保持这种节奏。这更像是某种信号同步机制。
就像……回应某个指令周期。
她想起实验室里那段异常波形。频率不同,但都有规律性的重复。
“他们不只是在发帖。”林晚说,“这是在传递信息。每十九分钟一次,是他们在确认控制链路是否畅通。”
“你是说,这些帖子本身是暗号?”
“有可能。”她看向地图上的城南区域,“攻击源头不在网上,而在物理位置。这些人需要定时接收指令,所以才设定固定发布时间。”
“那我们现在怎么做?”
“继续装死。”林看完前面板上不断攀升的负面声量,“让他们以为我们乱了阵脚,顾不上追查。你们继续保持隐蔽监控,等他们下次发帖,立刻记录所有关联节点的活跃变化。我要知道哪一台设备在那一刻最先响应。”
团队成员点头,迅速调整监测策略。
林晚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已经凉了。她放下杯子,目光落在主屏角落的小窗口——那是连接调查小组的待机频道。信号依旧微弱,但没断。
她知道那边还在战斗。
而现在,舆论战场也成了前线。
她不能退。
外面的声音越来越大。有媒体开始转载那些谣言,标题越写越夸张。有人呼吁联盟出面解释,有人说要成立独立调查组。
林晚一条都没删。
她在等。
等对方露出破绽。
半小时后,终端再次震动。
“来了。”市场团队的人声音紧绷,“第四个发布周期启动。五台核心设备同时上线,IP跳转路径和上次一致。我们抓到了一个未加密的握手包!”
林晚立刻调取数据。代码流中夹着一段陌生标识符,结构紧凑,带有校验位。
她把它单独提取出来,输入逆向解析程序。
几秒钟后,结果跳出。
这不是通用网络协议的一部分。它属于一个封闭通信系统,通常只用于特定远程控制系统。
而这类系统,一般不会出现在民用领域。
“果然是专用设备。”她低声说。
她把解析结果和城南的电力异常点做交叉比对。三个地点重合,其中一个位于旧冷却站地下层,曾是某跨国企业的备份服务器基地,三年前宣布废弃。
她把坐标圈出,标注为一级嫌疑目标。
正要保存记录,终端忽然弹出一条新消息。
来自未知源。
只有两个字:
“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