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屏右下角的提示刚跳出,林晚的手指已经点开了信号源定位窗口。坐标落在西北城区边缘,靠近废弃物流园区。她没有出声,只是将这段波动数据单独标注,同步推送到科研组预留的分析通道。
几秒后,系统回传初步判定:能量特征与前夜一致,强度略有上升。她盯着屏幕,呼吸平稳。这不是误报。
她调出城市舆情热力图。过去四十八小时,主流平台关于“异常停电”的讨论量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二,官方通报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公众的关注点正转向周末交通管制和天气预报。舆论面稳定。
她按下内部通讯键:“市场团队,现在是收集的时候了。”
频道那头很快传来回应。不到十分钟,三名骨干成员进入指挥室侧厅,打开便携终端接入主网。林晚没有起身,只将刚刚标记的三条线索推送给他们——无牌电动车频繁出入物流园、陌生人打听地下管网、小型物流公司承接金属容器运输。
“这些事看起来不相关。”其中一人翻着记录,“但时间都集中在过去三天,地点都在西北片。”
林晚点头。“查人,查车,查单据流向。别碰明线,从周边商户入手。”
另一人问:“要不要联系社区?那边有几个我们之前布的观察点。”
“可以,但别提能量信号或残余势力。就说我们在做商业异常行为调研。”
三人记下要点,退出侧厅。林晚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走廊转角,才缓缓闭上眼。精神有些发沉,但她知道现在不能停。
她睁开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目光扫过刚刚离开的通道。虽然看不到人,但她记得每个人的神情。刚才说话的那个女成员,思维清晰,带着谨慎的兴奋;第二个提问的男成员,心里有疑虑,但在努力跟上节奏;第三个一直没开口,却在快速记录每一个细节。
她收回视线。这支队伍还在学习如何从宣传转向情报,但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了。
接下来的六个小时,信息开始回流。
线上监控捕捉到一个本地论坛帖子,标题是“半夜拉货的怪车”。发帖人拍到一辆封闭式厢车,车身没有标识,但从缝隙里露出一段金属管,表面有暗色涂层。照片模糊,但能辨认出不是普通货运车辆。
同时,一名合作记者反馈,他在采访电力抢修人员时,听到对方提到“前几天有人冒充市政工程队,在井口附近逗留”。那人穿着工装,但拿的工具包型号老旧,被老师傅一眼识破。
还有一条来自快递站点的消息:某家物流公司最近接收了五批“实验器材”托运单,发货地址全是虚假信息,收件人电话为空号或关机。
林晚一条条看过,把所有涉及“西北城区”“夜间活动”“金属运输”“地下设施”的关键词标红。她在地图上圈出三个交汇点:物流园东门、老变电站北侧巷道、地铁施工预留井口。
三处位置呈三角分布,中心正是那座废弃通讯基站。
她召来市场团队负责人。对方进来时手里抱着打印资料,额头微汗。
“我们梳理了那家物流公司的注册信息。”他递上文件,“法人代表是个六十岁老人,名下还有两家餐饮店和一间文具批发部。表面看是普通小老板。”
“银行流水呢?”
“正在调。不过有个问题——这家公司三个月前还是空壳,突然接到一笔三十万预付款,之后开始租仓库、雇司机。”
林晚翻开资料,看到一张法人身份证复印件。老人面容普通,眼神浑浊。她凝神,开启“心灵洞察之镜”,短暂注视照片中那双眼睛。
一瞬间,她感受到一种迟缓的麻木感。这不是伪装,这个人确实不知道自己名下的公司发生了什么。他可能只是卖掉了身份信息,拿了钱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