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的脚步声停在两米外。
林晚收回落在战术板上的笔,转身面对门口。市场团队的负责人站在那里,手里拿着平板,脸色有些发紧。
“网上开始传了。”那人开口,“说我们非法闯入私人矿区,还动用无人机侦察,涉嫌侵犯公民隐私。”
林晚点头,走回主控台。屏幕上舆情热力图正缓慢跳动,几处红点集中在社交平台的本地话题区。她调出数据流,三小时内新增十七条关联帖文,其中一条已被财经博主转发,阅读量破十万。
她盯着数字看了两秒,手指在桌面上轻点两下。
“准备三份材料。”她说,“第一,联盟调查权限的法律依据,列出所有备案编号;第二,这次行动是因为检测到异常磁场和地下震动,属于公共安全预警响应;第三,整理过去三年我们处理过的三次危机案例,做成简要说明。”
对方记录完,抬头问:“语气怎么定?”
“不解释,只陈述事实。不用‘我们理解公众担忧’这种话,直接写清楚我们做了什么,为什么做。”
“明白。”
“现在就发。”
负责人快步离开。林晚打开加密通讯,筛选出五位长期关注城市基建与能源安全的专家名单。她逐个发送资料包,附言统一写着:信息属实,可自由引用。
半小时后,第一位专家在个人公众号发布短评:“在没有确凿证据前质疑调查合法性,等于否定科学预警机制。”文章十分钟内被转载三百次。
紧接着,两位网红在直播中提到此事。一人拿着联盟发布的地质数据图表,对着镜头说:“你们觉得谁更可能撒谎?是一个公开所有依据的组织,还是藏在深山里架枪拦人的未知团体?”
#守护云都真相#话题迅速升温。大量市民留言提问:“那块地到底归谁?”“有没有可能真的在偷偷采矿?”市场团队安排专人轮班回复,每条答复都附带官方文件截图或检测报告节选。
林晚一直坐在主控台前,眼睛扫过不断更新的评论池。负面言论占比从最初的六成逐步下降,支持依法调查的声音开始占据主流。
她按下内部通话键:“所有人集中到会议室,五分钟。”
会议室里坐着八名市场团队成员。有人端着水杯,有人还在低头核对数据。林晚走进来时,所有人都抬起了头。
她站在前方,目光依次扫过每个人的脸。
第一个是负责文案的女生,眼底有青色痕迹,昨晚加班改稿到凌晨。林晚凝视她的眼睛,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画面一闪——对方脑子里正反复播放早上看到的一条评论:“你们不过是权力的喇叭。”她感到不安,但仍在坚持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对的。
第二个是负责媒体对接的男同事,表面镇定,内心却在犹豫要不要申请调岗。他担心后续会被贴上“舆论操控者”的标签。但他也记得上周收到的一封私信:谢谢你让我说出了真相。
第三个、第四个……
林晚收回视线,能力使用次数已达今日上限。她没再继续。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她说,“有人说我们在洗白,有人说我们越界。但我想告诉你们,我们不是在为自己辩护。”
她调出大屏,切换成二十四小时舆情对比图。左侧是十二小时前的言论分布,质疑压倒性占优;右侧是此刻的数据,支持方已领先四十七个百分点。
“我们只是把被掩盖的事实摆出来。当有人用枪指着调查人员的时候,没人发声。可我们一回应,立刻就有声音说我们制造恐慌。这就是对方想要的效果——让你不敢说话,只要你闭嘴,谎言就能变成常识。”
她停顿了一下。
“你们做的不是宣传,是拨乱反正。我们不出声,沉默就成了罪证。”
会议室里很安静。
有人低下头,手指慢慢握紧了笔。有人抬起头,眼神变得坚定。
林晚最后说道:“继续保持监测。任何新出现的说法,第一时间报我。不要删帖,不要对骂,只提供事实。”
散会后,她回到主控室。热力图上的红色区域正在缩小,话题趋势线平稳上升。她点开最新一条热搜,标题是:“为何一个民间联盟能比监管部门更快发现问题?”
她刚想关闭页面,系统提示音响起。
“检测到新账号批量发布相同内容,关键词:‘境外资助’‘非法武装’‘伪造数据’。”
林晚立刻调取IP分布图。六个账号注册地分散在全国不同城市,但登录时间高度一致,设备型号相同,行为模式呈现明显机械化特征。
这是水军进场的信号。
她打开通讯列表,找到之前合作过的自媒体人,发送新一批资料。这次附上了银行账户异常流转的部分脱敏记录,以及矿区岗哨编号NX-09的备案查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