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把终端锁进生物舱,指尖在面板上多按了一秒。系统确认闭合的震动刚传到掌心,她转身走向电梯间。走廊灯光冷白,映得墙面泛青。她没说话,脚步也没停。
科研区在地下三层。门禁扫过她的虹膜,机械音报出“权限通过”后自动开启。里面比外面安静得多,只有设备低频运转的声音在空气中浮动。
负责人已经在等她。男人穿着深灰制服,站姿笔直,手里拿着数据板。他看见林晚进来,点了下头。
“你给的时间点我们查了。”他说,“编号739对应的时段,能量监测系统确实有异常波动。”
林晚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划开悬浮屏。画面上跳出一段波形图,线条起伏不规则,像被风吹乱的线。
“原始记录被覆盖过两次。”负责人继续说,“我们用了三轮还原算法才提取出来。现在看到的是最接近真实的数据。”
林晚盯着那条曲线。它在某个频率区间反复跳动,间隔几乎一致。这种规律不像自然产生。
“有没有和其他已知信号做比对?”
“做了。排除了地磁干扰、气象变化和城市电网谐波。剩下这部分……”他指向屏幕右侧的一小段,“频率集中在L型接口的运行区间,重合率0.3%。”
林晚眼神没动。“够不够说明问题?”
“不够。”他答得直接,“0.3%可能是巧合。但如果这不是巧合,那就意味着有人用这类设备在特定时间释放过信号。”
林晚沉默几秒,转头看他。“你觉得是巧合吗?”
男人没立刻回答。他低头看了眼手里的数据板,喉结轻微动了一下。
林晚凝视他的眼睛。
视野里瞬间浮现对方脑海的画面——不是文字也不是声音,而是一组快速闪过的判断流程:怀疑样本量不足、担心误判方向、顾虑资源浪费,但同时又承认这个模式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
她收回视线。
“加一组对照。”她说,“调取同一时段的气象和地磁背景数据,做交叉验证。如果异常只出现在我们的监测网里,那就不是环境问题。”
负责人抬眼看她。“你要亲自盯这轮测试?”
“我在这儿。”她走到控制台侧面,拉开一张椅子坐下,“开始吧。”
他没再问,转身去操作终端。室内光线暗了些,所有屏幕都调成了深色模式。数据流开始滚动,一行接一行地刷过。
林晚靠在椅背上,目光一直没离开主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新的波形图逐渐成形。当对比结果弹出时,负责人停下了动作。
“环境数据正常。”他声音低了些,“异常信号只存在于我们的接收端。”
林晚站起来,走到他身后看屏幕。两条曲线并列显示,一条平稳如直线,另一条则在固定周期出现微弱峰值。
“这不是自然现象。”她说。
“不是。”他点头,“而且……你看这里。”
他放大其中一个峰值。在波形顶端,出现了一个极短的分叉,像是信号被人刻意扭曲过。
“这是加密痕迹。”林晚说。
“应该是。我们以前没见过这种编码方式,但它确实存在逻辑结构。”
林晚伸手调出另一个窗口。她输入指令,将这段信号与赵铭旧部曾使用的通讯记录进行匹配。进度条走到85%时,警报框突然弹出。
“匹配成功:相似度87.6%”
画面定格在两张重叠的波形图上。虽然细节不同,但整体节奏完全一致——都是以11秒为周期,中间夹着一次短暂中断。
负责人倒吸一口气。“他们改了编码方式,但没改传输习惯。”
林晚没说话。她把这段数据拖进独立分区,设置三级加密,并切断了对外连接。
“这段信号不能上传主网。”她说,“本地保存,仅限你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