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灯亮起的时候,林晚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了一瞬。她没有立刻接通,而是先调出市场组过去六小时的工作日志。任务提交频率比平时低了三成,三人延迟回复指令,两人重复修改同一条文案超过四次。
她点开其中一份文档。标题改了五遍,内容删减又重写,最后一版只剩下两句话,连发送按钮都没点。
林晚关掉页面,接通来电。
“那个新账号发布的录音,我已经听过了。”对方声音压得很低,“里面提到的救助记录编号,确实是我们的格式。技术组正在核对原始数据是否被调取过。”
“先不查来源。”林晚说,“把所有成员拉进紧急会议频道,十分钟后开始。”
通话挂断后,她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视线扫过在线名单,一个个名字亮起微光。第一个,焦虑,反复想着“说了也没人信”;第二个,疲惫,脑海里全是被骂到删除评论的经历;第三个,已经开始怀疑自己加入联盟的决定。
她看到苏悦的名字也在闪烁。画面中,苏悦正靠在椅子上揉太阳穴,心里闪过一句话:我们真的能赢吗?
林晚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打开全员会议通道。
所有人接入后,屏幕前安静下来。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主动开启摄像头。林晚没开口下指令,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上是昨天下午的街景。一个穿灰色外套的男人站在公交站旁,手里拿着真相手册,对着围观的几个人说话。镜头拉近,能看清他指着手册第三页,讲的是自家孩子如何通过联盟申请到医疗援助。旁边便利店老板探出身子附和,说那天自己亲眼看着工作人员把药送到门口。
接着画面切换。一家小吃店门口挂着横幅:“我说真话,不怕威胁”。店主举着手机直播,身后墙上贴满了联盟帮扶商户的公示单。他说自己上个月营业额掉了七成,是联盟协调平台免了三个月佣金,才撑到现在。
最后是一段夜间录像。志愿者蹲在打印店门口装订材料,手指冻得发红。有人送来热奶茶,放下就走。另一个女孩接过杯子,呵了口气,继续往袋子里塞手册。
视频结束,会议室还是没人说话。
林晚起身走到主控屏前,调出舆情曲线图。红色线条依旧高耸,但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下弯。
“你们觉得没人看。”她说,“可这些人看了,还愿意站出来。”
她指向图表上的拐点,“这个下降不是因为我们发了什么重磅消息,是因为有三个普通人在深夜转发了那段修复记录的短片。他们不认识我们,只是觉得,这事该有人知道。”
她顿了顿,看向镜头,“他们不怕麻烦,我们怕什么?”
有人在聊天框里打出一行字:“可现在骂声还是更多。”
林晚点头,“我知道。他们有水军,有机器刷量,有一整套抹黑流程。但我们有一点他们没有——真实发生过的事,删不掉。”
她翻出三条新消息截图。一位母亲留言说,靠着手册里的二维码,她找到了孩子受助的监控视频,终于说服家里老人不再埋怨她轻信联盟。“原来我真的没被骗。”她说。
另一条来自社区工作者,说今天有居民拿着手册来找他核实政策,态度认真,不再一听宣传就转身走人。
“这些变化很小。”林晚说,“但它们存在。只要存在,就能长大。”
她开始点名。第一个是市场组的小陈,上周连续三天更新对比图,把谣言时间线和事实逐条对照。第二个是负责商户联络的小周,跑了十一趟门店,说服店主录视频。第三个是刚转岗的小李,昨晚一个人整理了两百条市民提问,分类做成答疑模板。
“你们做的每件事,我都看到了。”她说,“也许现在看不到结果,但它们都在路上。”
会议室里有人抬起了头。苏悦打开了摄像头,眼睛有点红。她没说话,但开始记笔记。
林晚再次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这一次,画面变了。小陈握紧了鼠标,心里想着“明天再做一张图”;小周翻出未联系的商户名单,准备重新拨打电话;苏悦写下“下周增加线下宣讲场次”,笔尖用力,纸页被划出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