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组长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主控台。“启动交叉比对程序,”他对团队说,“把冷门档案库全部打开,重点筛查八十年代中期到两千年初的异常事件记录。同时建立模拟环境,测试低频共振是否可能成为信息载体。”
林晚站在一旁,看着数据流重新开始滚动。她知道这支团队需要的不只是指令,还有确认——确认他们的努力有意义,确认他们没有走在错误的路上。
她调出总控系统,在新生成的分析框架下录入第一份推论报告:
“未知力量具备自主能量波动特性,影响范围初步估算为半径三公里内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其协议可通过低频共振实现信息嵌入,且对高强度观测行为存在反馈式规避机制。建议后续所有探测行动采用间歇性、低功率方式进行。”
报告标记为“一级参考”,同步推送至各部门待用。
科研组长看完内容,抬头看向她:“你觉得它是在传递信息,还是在寻找什么?”
“现在还不能确定。”林晚盯着屏幕上那道依旧跳动的波形,“但它选择了我们的系统,说明它需要载体。而它愿意留下痕迹,说明它不怕被发现——至少,不怕被普通人发现。”
“那我们算不算普通人?”
“不算。”她淡淡地说,“所以我们才被它注意到了。”
科研组长没再问。他低头查看最新传来的模拟数据,忽然皱眉:“奇怪。”
“怎么?”
“刚才那段波形,在我们降低观测强度之后,出现了新的分支信号。频率极低,几乎贴着背景噪声,如果不是特意过滤,根本看不出来。”他调出解码界面,“我们试着把它转成声波输出。”
音响发出一声短促的嗡鸣。
像是某种震动,又像是一次轻微的敲击。
林晚立刻让助手记录时间和频率。她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戳,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这个信号出现的时间点,”她说,“正好是我们把沙盒环境切换到独立供电的那一刻。”
科研组长猛地抬头:“你是说,它察觉到了电源变更?”
“或者更早。”林晚声音沉了下来,“它从接入那一刻起,就在适应我们。”
她走到沙盒终端前,伸手触碰外壳。金属表面微微发烫,不是因为负荷过高,而是内部电路在持续微震。
“它不是在被动运行。”她低声说,“它在学习。”
科研组长看着她:“接下来怎么办?继续观察?”
“不。”林晚直起身,“现在开始,每十分钟手动切换一次观测模式,打乱它的适应节奏。另外,把所有分析结果加密存档,只保留纸质备份。我不希望它知道我们知道多少。”
她话音刚落,主屏幕上的波形突然拉长,原本平稳的起伏变成一道尖锐的峰值。紧接着,沙盒系统的电压读数跳动了一下。
林晚立刻下令:“切断外部传感器输入!关闭所有主动探测模块!”
命令下达三秒后,峰值回落,系统恢复正常。
科研组长盯着监控面板,额头渗出一层薄汗:“它……好像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