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研究遇阻,团队另寻思路(2 / 2)

负责人眉头紧锁,“这需要精准掌握它的触发阈值,但我们连它怎么启动的都没搞清。”

“所以别再盯着干扰本身。”林晚语气平静,“换个角度——研究它是怎么‘决定’发动的。”

会议室角落传来一声轻响,是笔掉在地上。有人开始低头记录,有人迅速调出新参数框架。最初的迟疑逐渐被另一种情绪取代——不是信心恢复,而是思维被撬开一道缝。

“我们可以试试建立反预测模型。”一位原本沉默的女工程师开口,“通过分析它过去几次行动的时间节点和外部变量,反推它的决策临界点。”

“然后用微扰信号去试探这些临界点?”另一人接上,“哪怕只差0.1秒,也可能打乱它的节奏。”

讨论声渐渐密集起来。

林晚退后一步,靠在墙边的操作台旁。她没再使用能力,也没有插话。现在的关键是让团队自己走通这条路,而不是依赖她的引导。

负责人终于站起身,走到中央投影前,“暂停旧模型迭代,抽调三人组成专项小组,优先验证‘阈值扰动’可行性。算力需求我来协调,二十四小时内给出初步仿真结果。”

命令下达后,有人起身搬设备,有人打开新文档命名“阈值测试_V1”,键盘声重新响起,节奏变了,不再盲目堆叠参数,而是有目的地拆解问题。

林晚看了眼终端时间。距离上次休息已过去十一个小时。她拿起放在角落的水杯,喝了一口,水是凉的。

她正准备离开主控区,苏悦的消息又跳出来:“那三家企业的心理服务供应商刚提交了一份匿名投诉,称近期有客户质疑他们的测评系统被外部干预。投诉时间,恰好在我们第一次查询股权结构两小时后。”

林晚盯着这条信息,眼神微动。

她转身走向调度台,手指在面板上滑动,调出刚刚成立的专项小组任务界面。在“研究方向”一栏,她手动输入一行字:“基于非同步反馈机制的逆向扰动策略”。

然后她停顿一秒,在下方加了一句备注:

“重点排查所有与心理测评系统存在数据接口的技术节点。”

指令发送成功的提示亮起时,她的手指还停留在确认键上。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轮班的技术员交接。灯光忽明忽暗了一下,像是电路负荷过大。

她没动,视线落在屏幕上缓缓推进的研究进度条上。第一轮仿真已经开始加载,预计耗时一百零七分钟。

终端震动,新消息抵达。她低头看了一眼发件人编号,没点开。

而是将手掌覆在散热口边缘,感受那股细微的热流。

机器在运转,人也在动。

她抬起眼,看向主控台最右侧的独立终端——那是连接心理数据模块的专用通道,平时极少启用。

现在,它正一闪一闪地亮着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