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她把这张图单独发给了那位助理。
下午巡查时,对方主动迎上来:“林主管,我昨晚重新梳理了能量衰减模型,发现如果我们调整共振频率区间,或许能提前触发防护层的预警机制。”
“很好。”林晚看了他一眼,这次没有使用能力,只凭观察就看出他眼中多了几分自信,“把方案整理出来,下午三点前交给我。”
---
第三天清晨,科研组长出现在指挥中心门口,手里拿着一份打印报告。“第一阶段原型系统已完成基础测试。”他说,“在模拟环境中,它可以有效阻断外部信号对大脑默认网络的侵入,成功率目前达到百分之七十二。”
林晚接过报告,快速翻阅。测试数据真实,过程严谨,没有夸大成分。
“下一步是什么?”
“扩大样本维度,加入多源干扰场景。同时我们需要一个更贴近实战的测试环境——比如模拟对方可能使用的信号发射强度。”
林晚合上文件,走向控制台。她在系统中新建了一个频道,命名为“技术应急直通”,并将科研组长设为唯一对接人。
“以后你的所有进度简报,直接发到这里。”她说,“我不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推送提醒。另外,我在主控屏右侧开辟了专属监控区,你的每一次测试结果都会实时更新。”
科研组长看着屏幕上刚弹出的新窗口,神情微动:“你是认真的?要把技术研发放在和前线行动同等优先级?”
“不只是同等。”林晚的声音很轻,但清晰,“它是反击的起点。”
---
夜深后,其他成员陆续离开。林晚坐在指挥台前,逐一审核今日所有科研日志。最后一项记录来自凌晨一点十七分:抗干扰神经防护层进入第二轮压力测试,初始响应延迟由0.8秒缩短至0.5秒。
她关闭主控屏,却没有起身。
座椅微微后移,她望着墙上悬挂的云都全景图。地图上标记着十几个红点——那是目前已知的可疑设施位置。其中三个与赵铭的项目基地重合。
她的手指轻轻敲击扶手,节奏一如白天。
突然,终端传来一声短促提示音。
科研组长发来一条加密消息:“我们在最新一轮测试中捕捉到一个异常反馈模式。当模拟信号强度达到临界值时,防护层产生了类似‘反向共鸣’的现象。目前还不清楚这是系统缺陷,还是某种潜在攻击路径的暴露。”
林晚盯着那行字,指尖悬在回复键上方。
窗外,城市灯火依旧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