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历史级导演(1 / 2)

经过上半场的温馨浪漫,电影开始进入真正点题的下半场。

至此,电影也撕开了此前刻意营造的“伪和平”的氛围,战争对于平民,乃至刘家这种特权阶级无差别的残酷,开始展现在全场观众面前。

出于对日军残暴行径的痛恨,女主选择帮某个疑似地下党的同事做了掩护,最终惨遭牵连,一家三口被关进了集中营。

通过主角一家的视角,在正式入营前,电影只略微展示了一丝集中营生活的黑暗。

比如沿途的犯人通通面黄肌瘦,时不时有人被日军拖出来当众殴打,以及广场中心,一大群犯错的侨民,面朝东京方向下跪忏悔。

便让习惯了上半场浪漫氛围的观众,忍不住开始唉声叹气。

残酷的真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半场的时间树立一个虚假的幸福,然后再用半场的时间一点点的摧毁给你看。

尤其是在押运途中,小山纯真的眼神里,不时透露出的紧张不安,已经让一些感性的观众,忍不住要哭出来。

恰巧今天是小山的生日,于是刘亦非和张潇辰一直在车上安慰,待会要带小山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宴会,这才使得小山恢复了镇定。

男女主越是纠结,观众便越是心疼。

毕竟设身处地的想,如果遭遇这一切的是他们,他们又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我们被关进了一个名为集中营的黑暗之地呢?

另外,当小山知道一切真相的时候,该有多绝望啊!

陈恺歌看到这一幕,内心也是十分激动。

“我就知道!”

“既然开局点出了女主一家骨子里的民族自豪,那后续的冲突被捕,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还有明明是一部描述战争、集中营的电影,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喜剧元素,以及花费大量篇幅讲述刘灵玉和张友生的爱情?”

“这恰恰是这部《美丽人生》的高明之处!”

“张潇辰选择采用一种对比的方式,通过和前半部分主角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作对比,侧面展示集中营,乃至战争的残酷,这可比直接从头到尾描述战争残酷的电影,高明太多太多了!”

“毕竟以前的生活有多幸福,后面集中营的生活就有多痛苦;影片整体基调越是幽默,就越能凸显出结局的悲伤;没有经历过和平,又怎么体会战争的残酷呢?”

这些隐藏在电影底层的镜头语言,初看观众是不太能理解的。

他们只能被动的,跟随张潇辰影片中的节奏,情绪不断起伏,仿佛有一双无情大手,将他们的喜怒哀乐,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这,恰恰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

甚至,陈恺歌可以由此倒推出,男主女大概率要死一个。

因为唯有死亡,才能真正将日军的残忍,集中营的残酷渲染到极致。

总之一句话!

一切都在张潇辰的计划之中!

陈恺歌环顾四周,周围一圈国内的导演,有一说一,没一个能拍出这种架构的。

老谋子也不行。

可能影片中一些光影效果,包括色彩选择上,有点老谋子的影子。

其他剧情结构,画面构图,种种隐喻和象征,包括细节刻画,明显都是张潇辰这家伙的风格。

只能说,小张这孩子,绝对是华夏影史诞生以来的历史第一人!

而能与之相媲美的,想必只有同为金棕榈导演的他了吧?

也不怪陈大导演如此自信,实在是在张潇辰横空出世之前,华语电影导演圈都是帮什么虫豸?

老一辈的已经退隐江湖。

跟他一辈的老谋子,曾经他的小弟。

他承认对方在光影构图,以及色彩掌控力上有一定造诣。

但也仅此而已。

导演最核心的讲故事能力,老谋子也不过路边一条。

至于号称开创贺岁片概念,最懂华国观众需求的冯晓刚。

陈恺歌就更看不上了,混混顽主一枚嘛!

吹再狠,也不过是风口上的那头猪,这几年不就原形毕露了么?

不像他,一把年纪了,还在努力尝试拓宽华语类型电影的边际。

至于除张潇辰之外的年轻一代,要么脑袋空空,要么还处在对西方大师拙劣的模仿阶段。

压根就连自己的风格都没形成。

这也是陈恺歌为什么对张潇辰倍加推崇的原因。

纵观对方一路走来。

无论是对光影、色彩的掌控,还是画面构图、镜头语言,亦或者电影本身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