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演员都有节奏,这种节奏不会在剧本中体现,纯粹看演员各自的悟性。
张潇辰最有优势的一点。
就是他比别人天然多了一份原作,作为参照物。
体验派需要长时间的收集资料,在大脑里构筑自己需要饰演的角色,并将自己代入,并成为这个角色,对天赋要求极高。
方法派脱胎于体验派,同样讲究和角色合二为一,但允许演员进行情感替代。
而表现派,则相对克制。
他们主张表演就是表演,表演要和角色分离。
通过钻研剧本,他们在心中构建一个“角色人物形象”,然后再去模仿、演绎这个人物形象。
比方说要饰演小丑,某演员去到精神病院,长时间研究病态性发笑患者的表情特点,结合自身角色理解,在笔记本上记录各种状态下的小丑形象,以便更快进入表演状态。
说白了,就是注重外在表现,提前设计表情动作,正式拍摄的时候,照着演就完事了!
换句话说,体验派、方法派由内而外,表现派则是由外而内。
而张潇辰,更是有一项独属于他的技巧,那便是模仿并吸收原作里演员的表演。
同时,他又有原时空打下的方法派的底子。
两大派系叠加,各取所需。
内心戏用方法派表演,需要外放情绪则运用表现派手法。
如此一来,才造就了他年纪轻轻,就给人一种演技收放自如的感觉。
……
……
拍摄现场,张潇辰已经在老太太的一再招呼下,来到老太太身边。
老太太端详他片刻,心疼的说道:“小殊,你瘦了呀!”
这一声关心,直接把林殊披了十余年的梅长苏的皮,烧得得灰飞烟灭。
更让梅长苏陷入一瞬间的恍惚。
仿佛一切灾难都没发生,他还是那个备受太奶奶疼爱的好外孙。
这段表演,张潇辰自然用上了他前世方法派表演。
先是在脑海里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真实伤痛,这里张潇辰代入了自己拔智齿的经历,瞬间触发了肌肉紧绷、呼吸滞涩的生理反应。
以此来模拟梅长苏“削骨易容”的痛苦,同时这种痛苦又与脑海里的温暖回忆形成强烈的撕裂感。
而太皇太后对梅长苏而言,是“唯一未被权谋污染的关系”,张潇辰将目标替换为他一位慈祥但已逝的长辈。
至于那份“想相认却又必须克制”的矛盾,张潇辰回忆起这位亲人的病情——阿尔兹海默症。当他后期处于严重谵妄状态时,全家轮番上阵陪他演戏,谁都不敢说破真相的境地,不正恰如此时此刻么?
这些方法派表演技巧,早就彻底融入了张潇辰的血液里,下意识便能使出。
也是把周边围观者看得啧啧称奇。
这时越贵妃的嗤笑声传来:“苏先生可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也就只有您,太皇太后才能一见面就喊人家小苏,看把苏先生都给喊愣了!”
关于太皇太后喊的是小苏,还是小殊?
这点其实没有什么悬念,就是林殊的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