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蓄势待发(2 / 2)

大领导信任林祯,因为他从未让大领导失望过。

“好,这四年我就静观其变。不过,我猜你不会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汽车上吧?不妨顺便开展一些简单的小项目。”

林祯答道:“我想让林家承担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任务,但这不是核心目标。”

大领导沉思片刻后说道:“不,我建议你在研究汽车的同时,也将热水器的研发与制造列为首要任务,甚至要优先于汽车。”

林祯思索一阵,点头应允:“您是希望我能尽快拿出成果?”

“正是如此。我已经认真审阅过你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那是个相当先进的产品。在国内,它恰好能够取代太阳灶,成为第二代家庭新能源设备;而出口至海外,则又是一款颇具新意的商品,毕竟太阳能的应用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潜力。”

林祯点头认可:“确实应当先推出有成效的东西,汽车的研究周期实在太漫长了。”

大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小林呀,你有了能够走向世界的创新产品,我在上面为你说话时,心里也踏实不少。若还能大批量出口赚取外汇,外贸部门的同仁们都会对你刮目相看。记住,如今刚刚改革开放,谁能为国家创造实际利益,谁就有话语权。即便你的研发项目再宏伟,只要还没成功,就不要急于邀功。”

林祯深表赞同地点点头,大领导的眼界与务实态度确实令人钦佩。

没错,自己辛苦研发的技术再先进,不到最后完成的一刻,都不能算有功绩。

不如先生产些简单的产品,赚一笔外汇,既能赢得国家认可,又能开拓海外市场。

高瞻远瞩的大领导再次为林祯出谋划策。

“租用一列货运火车,将南方玻璃厂整套生产线设备运到首都。从地理位置看,首都接近津门港口,便于出口;从资源整合角度看,首都也比那个城市便利得多。最关键的是,你在首都人脉广、资源丰富,周围工厂都能协作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全占齐了,想不成功都难。”

林祯由衷地笑了起来,大领导的建议无疑是雪中送炭。

“感谢领导指点,我回去立刻着手准备。说实话,我原计划让二儿子一家继续留在南方,但听您这么一分析,哪怕多花些运费,也要把太阳能热水器厂建在首都附近。”

“东乡那边还有空地,只要有钱,随时可以买下。”

“太好了!这样一来,所有条件都具备了,甚至东风也有啦!”

这次拜访大领导家,林祯夫妇真是不虚此行。

林祯最初计划让自己的企业遍布全国,就像八萃楼那样。然而,在上级领导的一番点拨下,他意识到自己最初的设想有些过于乐观。

餐饮连锁能够开遍各地,但工厂的发展需要稳扎稳打,从本地做起。首都的优势资源以及自己经营多年的团队都不应被忽视,过分自信会带来风险。

借助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并结合本地优势与团队基础,完全没有必要急于向外扩张。实业应当脚踏实地推进。

当天下午,林祯回家对二儿子林家说道:“过几天你跟我一起去南方玻璃厂一趟,做好出行准备。”

林家好奇地问:“爸,您不是说让我逐步接管生产线吗?那边地还没买下来呢,您这次去是去考察厂址吗?”

林祯答道:“不是,我是去谈购买整套生产线的事,把机器设备运回首都东乡郊区建厂。”

“那不是要在南方建厂了吗?”

“不,从地理位置和人脉来看,我们没有必要在内地城市建厂。等我把生产线的事敲定后,剩下的运输工作就交给你负责。”

“放心吧爸,这个任务我一定完成!”

旁边的林国也插话说:“爸,那建厂的事情怎么安排?是两个厂一起建还是先建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那个?”

林祯回答:“郊区的两个厂同时开工,市区的私人博物馆也不能停,这几天就扩大施工队伍,明天开始招人。”

“可是专业工人不好找啊,有资质的队伍都在抢活儿,之前当过老板的人都不愿意再给别人打工了。”

林祯微微一笑,“此事便交由许大茂与刘光天处理,眼下归乡的闲散青年众多,只要薪资丰厚,不愁找不到技艺娴熟者。你们只需专注于自身职责即可。”

当晚,林祯前往工地,直接吩咐许大茂开展招工计划。

此次扩招三百人,需新增四支建筑队伍。

“木匠、瓦匠、脚手架工、粉刷匠及杂工皆不可少,优先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若不够,则招募街头无业人员。目前我们工人的月薪如何?”

“资深技师每月能拿一百二十元,最底层的小工也有六十五元,小工的待遇已远超工厂一级工。”

“所有薪酬统一上调两成,唯有高薪方能吸引顶尖技工。明**可将招工告示张贴,或到各办事处招聘,自行决定便是。”

许大茂笑着回应,“有了这高薪,直接从办事处就能招到满意人选,我自会精挑细选。即便不加薪,我也能凑足人数。”

“莫在意这些银钱,如今正是全力以赴之时,再高的报酬也是他们应得。即使如此,我还觉不足。”

……

林祯虽未确切核算资产,但据岳父透露,他在香江的三成股份价值已超千万。此外,他多年收藏的珍品亦是一笔巨富。

其中数件宝物难以用金钱估量。

在拥有万倍系统的情况下,对林祯而言,赚钱不过是数字间的运算罢了。

唯有将钱用于实际之处,方能彰显其价值。

若仅是藏而不用,即便两千万还是两千亿,也都毫无差别。

能让手下工人挣得高薪,过上宽裕日子,这只是展现财富价值的一部分而已。

文明并非单指索取,更在于付出。

那些一味索取的人,归根结底仍未摆脱金钱与欲望的束缚。

当真正挣脱这些桎梏,并反过来驾驭金钱与欲望时,他们便会意识到,生命与文明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

次日清晨,许大茂依照林祯的指示,制定了一个招聘方案。

他首先在工地入口处张贴了一则招聘启事,清楚标明所需各工种人数及薪酬。

贴好启事后,他又驾车携带招聘计划前往附近街道办事处继续招人。

此时正值79年春季,家乡的年轻人大多已返回。

有人打算今年夏天参加高考以改变命运;

有人已经就业;

然而大多数人仍处于无业状态。毕竟刚刚改革开放,多数国有单位尚不具备增产条件,所以无法新增用工名额。

在这些无业者中,少数胆大的人拿出家中积蓄开设小店做起买卖。

而大多数则依旧处于失业状态。

正因如此,街头游手好闲之徒众多,上级对此类不良行为管理较为严格。

如今人人都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特别是在新一年到来之际。

终究没人愿意过闲散的日子。

街道办事处也将为辖区内无业人员寻找工作视为一项重要任务。

许大茂的第一站便是他所在街区的办事处,如今的负责人姓张,是一位女性。

见到许大茂前来,她笑着问:“许大茂同志,你不留在林工的建筑工地干活,跑到这里来有什么事情吗?”

许大茂赶忙将招工方案递给了对方。

笑着说:“张主任,我来肯定是有好事的。林工让我额外招募三百名建筑工人,您看看咱们街道有多少符合条件的,让他们尽快来报到吧,这工资可相当不错。”

张主任翻开招工方案一看,惊讶地说道:“哇!这么高的工资?”

许大茂笑道:“林工很富裕,他的岳父娄半城在解放前是轧钢厂的大股东,五六十年代去了**后,一直做着大买卖,二十多年过去了,资产增长了多少都不知道。林工占了三分之一的股份,您可以想象他有多富有。现在他正用这笔钱在首都拓展事业,而且他这个人又很大方,给工人们发高薪也是理所当然的。”

张主任高兴地说:“许大茂同志,您的这份招工方案能够帮助我们街道解决不少就业问题呢!”

“嘿嘿,这是应该的,毕竟咱们是一家人嘛。我第一个就来找您了。不过事先声明一下,不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技术工种的,您就别通知他们了。不然去了又被刘光天淘汰,那可就难堪了。”

“行,您放心,我这就安排。”

街道办事处里存有无业人员的详细资料。

张主任很快筛选出二十多个有建筑技术的工人,并派统计员小周立即逐个通知他们,让他们明天去建筑公司参加面试。

安排妥当后,许大茂又前往下一个街道办事处。

他这类人走到哪儿都能很快融入,林祯派他去做这事,无疑是事半功倍。

仅仅一天的时间,300号人便招齐了,只等着明天挨个面试挑选合适的人手。

傍晚时分,许大茂慢悠悠地开着车返回工地。

然而,当他抵达工地门口时却愣住了。

只见门口聚集了大量人群。

刘光天正拿着一个用报纸卷成的喇叭在喊话。

许大茂下了车一听,立刻笑了起来。

原来这些人全都是前来应聘建筑工人的。

“哎哟,许哥,你可真会给我添麻烦,你到底招了多少人啊?”看到许大茂回来,刘光天赶忙跑过来抱怨。

“三百个,这是林工的安排,说要招三百人,我在街道办把人数凑够后才回来的。”

“既然你在街道办已经招够了三百人,为什么还在门口贴招工告示?”

“唉,多招点可以更好地筛选嘛,人越多,我们就能挑出更合适的,毕竟这么高的工资,咱们得给林工挑些性价比高的工人啊。”

“唉!太多了!”

刘光天无奈地摇摇头说道:“从你走后,我就一直没闲着,不但街道办通知到的人来了,那些人的亲戚朋友、路过的人,还有听到消息传来的,今天算下来大概有三千人。”

“啊?这么多?”

“这么高的工资,换了我也会来应聘的,虽然门口的招工告示已经撕掉了,但还是不断有人来报名。”

刚转行做生意的人心态都不太稳定,因此没有哪家店铺愿意雇用长期工,大多是干几天就撤的临时工。

工资完全看店铺生意的好坏而定,没有固定的标准,高低不一,极不稳定,老板还经常随意辞退员工。

正月初五,各处工厂尚未全面开工,街头巷尾闲散人员不少。这天,刘光天忙得脚不沾地,接待一波又一波前来应聘的人。

许大茂刚从外地返回,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抱怨起来。

“哎呀,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许大茂挠头笑道,“要不咱们赶紧联系林工?”

“行,那你去跟他说吧,我去把这些人都打发走。”

许大茂匆匆赶往办公室拨通了林祯的电话。

此时,林祯正在八萃楼与刘玉华、马华、关沧海商讨前往姑苏和临安考察的事宜,为即将开业的分店布局做准备。

得知消息后,林祯略感惊讶。原本以为建筑业的技术工人难寻,如今却来了这么多求职者。

“大茂,既然人数不少,那就招满五百人吧。不过优先考虑那些有技术却无固定工作的,你懂我的意思吗?”

许大茂思索片刻,“有技术没工作……我知道了,这些人里面应该有不少已经在岗,只是想换个薪资更高的工作。”

“没错。他们离职后,即使原岗位当天能找到接替者,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不利。所以要优先录用那些有技术但无固定工作的人。”

“明白了!”

“另外,记得提醒刘光天,新人一入职就要分配到各个班组,让他们尽早熟悉环境,为后续项目做好准备。”

“好嘞!”

当晚,林祯刚回到家中不久,街道办的张主任便登门拜访。

尽职尽责的张主任一到,林祯就明白他是为了解决辖区内待业人员的工作问题而来。

林祯立刻将他请进屋内。

“张主任,您这次来是不是因为招工的事情?”

“哈哈,还是让你看穿了。我听说去应聘的人不少,特地来跟你打个招呼。许大茂同志是第一个来找我的,我选的二十多人总得安排好,这就拜托你了。”

林祯笑着说:“您这话就说错了,您挑的二十多人都是附近的街坊邻居,而且都是还没找到合适工作的。我当然会全部录用,您只需打个电话就行,不用专门跑这一趟啊。”

“我这次来还有件事想请你帮忙。过几个月你厂里招工时,也得优先考虑咱们自己人啊。”

“大概要大规模招工的话,最快也得等到下半年了。不过您放心,我会尽量帮您解决辖区内的待就业问题。”

“那真是太好了,以后林工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随时可以到街道办找我!”

返城青年的就业问题确实让街道办头疼不已,这也是张主任特意前来沟通的原因。

短短两天时间,许大茂和刘光天就把招工的事安排妥当了。

如今建筑公司和建材公司的员工加起来已有七百多人,只要材料供应跟得上,三处工地同时开工完全没有问题。

两天后,林祯开着吉普车,带着二儿子林家、儿媳唐艳玲以及助理苏雨梅前往南方玻璃厂。

尤凤霞和她父亲尤远山已经在那儿等着,一旦关于整条生产线的采购合同谈妥,他就可以带尤凤霞和苏雨梅回首都监督建厂事宜了。

其余未尽事务,由林家夫妇接手处理。

尤凤霞与苏雨梅于年末辞职,而娄晓娥负责财务管理,两家工厂确实离不开助手,这些年共同工作的默契使她们成为最佳人选。

原本以为尤远山已升任玻璃厂厂长,收购应该顺风顺水。

然而,当两人碰面时,尤远山却面露难色:“上面的意思是,希望你直接入股玻璃厂,开创国内公私合营的先例;若不行的话,会在郊区划一块地给你,不允许你把整条生产线带走,我也是左右为难,抱歉事先没告知你,这个决定超出了我的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