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反转李隆基(33)(2 / 2)

赵德昭依旧犟着,反正不认。

赵匡胤已经提笔,写下了一张纸条,叫来内侍,将这皇命发布了出去。

“父皇,您这是……”赵德昭刚问出口,突然想起,皇帝之事,不可随便询问,忙又住了嘴。

赵匡胤道:“我命人去幽云十六州一代查探,看看那边是否还有祭祀安禄山的事。”

虽然幽云十六州不在宋的控制之下,但宋派去北边的探子也不少,相信很快就有结果了。

赵德昭敬服道:“还是父皇想得周到,去那边打探一番,就能查实是否为真了。若真有人祭祀,还能探一下原因。”

赵德芳没有刚刚那么激烈的抗拒了,但他心中反而升起了一股忧虑:天幕说的不会是真的吧?转而他又飞快的否定了。可是这个念头总是控制不住地冒出来。

赵匡胤点头道:“这安禄山确实是个人物,头脑与手段都兼具。只可惜运气不太好。”

因为起兵时年纪不小了,没多久安禄山的身体就出现了不小的问题,这也是他会被儿子安庆绪轻易杀掉替代的缘故。

这人上了年纪啊,身体就会无可挽回地走下坡路,不管你是皇帝,还是普通人,都抗拒不了的。

赵匡胤扭头看了看还年轻的儿子,有点羡慕的同时,又下定决定,一定要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为孩子多扫除一些障碍,多铺好路。大宋不是他一个人的大宋,是全天下的大宋啊!

朱元璋听到士子给安禄山叛乱找合理正当理由的事,颇为感同身受道:“可不是?要没有一个为天下的理由,可没那么多人跟着你干啊!”

朱棣道:“旁的不说,论得天下之正,咱们大明可一点都不逊于别朝。”

朱元璋赞同:“这倒是真的。不过,祭祀安禄山一事,为何我没听过?”

安禄山是河北一带的民心所向,朱元璋还没怎么听过这个说法。

朱棣回到:“儿臣也了解不多,自唐末以来,幽云十六州就没入过汉人之手,许多事,都与咱们想象中的大不同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悚然一惊,他想起了一个事。他借着朱祁镇的皮囊坐皇位的时候,知晓了洪武年末科举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南北榜案。因为南北发展极不均衡,而北方又是多年在北部少数部族手里,对汉家文化十分不在意,甚至排斥抵触,所以北方的士子水平,与南方士子的水平,难以相比。结果在洪武三十年,就出现了科举放榜后,榜单上全是南方举子的情况,那件事闹得极大,要不是自己处理得快,让北方士子又考了一遍,这南北恐怕就要裂开了。

这件事,大概也是促使老四迁都京师的原因之一。老四估计是看到了南北的差异与分裂,担心南北内部分裂厉害,所以皇帝亲自去坐镇北方,不仅守住国门,还带动一大批权贵和富人移居北方,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北方发展的速度,希望南北能更好地融合相连。

此时,朱元璋再次感觉到,老四迁都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正如天幕所说,幽云十六州有四百年的时间不在汉人治下,淮河以北也有两百年不受汉人掌控,形成的裂隙可不是轻易能弥补的。安禄山的得势与安史之乱的声势,深刻表明了地方与中央形成了隔阂,甚至发生对抗以后,会产生多大的动荡。

“老四!多亏有你啊!”朱元璋对朱棣道。

七七事变,也发生在安史之乱千年后的河北一带,悼念同胞,缅怀先烈,不忘国耻,永远不放弃对敌人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