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反转李隆基(16)(2 / 2)

【在韦坚、皇甫惟明的案子还没彻底完结的时候,太子的杜良娣的娘家,也就是太子非法理上的岳丈①,被岳丈的女婿柳积(ji),也就是太子非法理上的连襟诬告质疑皇权,说岳丈和太子勾勾搭搭,还对李隆基指指点点怨言颇多。李林甫又看到了大好机会,立马指派自己人去审问此案,并且让柳积攀扯除了王曾、李邕等人。这本来只是一个小案子,口头上的那些花花,顶多罢职丢官,再顶多流放了事。结果这件案子因为李林甫用来大做文章,攀扯太子,不仅让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和最初告发的姐夫柳积齐齐身死,杜良娣被贬为庶人,还使得地方官李邕、裴敦复都丢命。韦坚、皇甫惟明也因此被赐死,韦坚案发生时请辞的宰相李适之惊惧之下服毒自尽,李适之儿子也被李林甫杖杀……这一案,让监察御史罗希奭(shi)抓住了机会,大肆杀戮贬谪官员,从青州一路杀到了岭南,可以说是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这个柳积案中,太子比在韦坚案中还冤枉,若说李亨见外将不对,可杜有邻不仅是太子良娣的父亲,还是赞善大夫,也就是一个五品东宫属官。于公于私,杜有邻与李亨来往都很正常吧?杜有邻的工作职责就是帮太子李亨做事,结果这都不行?柳积估计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报一下私仇,出口气,结果不仅连累岳父和自己都丢了命,两个人的家族也大受打击,杜良娣被贬为庶人,意味着他们与皇家的关系就此断了,社会地位跌落后,家族的败落也是可以预见的。】

【虽然此次李亨保住了太子之位,可是也从侧面反映出,李隆基这个父亲,对他多不信任,哪怕他再小心翼翼,只要李林甫想起风浪,李亨就连身边的人都保不住。李亨先休太子妃,后贬杜良娣,朝廷中哪里还敢有人与太子走得近呢?李亨虽占了太子之位,却是个光杆太子罢了。】

见李隆基这次对太子李亨,没有像对李瑛那般下狠手,众帝王还是略感松了口气,特别是嬴政与刘彻。

嬴政一直抓着佩剑的手此时才略略松开,可是听到太子是“光杆”时,又有点绷不住了,忍不住骂道:“作为一国帝王,竟然如此恐惧皇位被篡?那只能说明自己没本事坐稳那个位置!”

玄烨只感觉膝盖中了一箭,他也是担心儿子篡位的那个皇帝。

嬴政作为千古一帝,威势气魄手段无人能及,自然理解不了那些天天担心自己被篡位的皇帝的想法。

刘彻虽然自己不太信任刘据,但他也不太理解李隆基为何不太信任李亨。李亨和刘据没得比,毕竟李亨也没什么值得李隆基防备和忌惮的地方,可刘据总让刘彻不太放心。

刘彻抓了抓头,难道是因为自己与太子的事,后人才觉得自己昏庸乱政么?毕竟太子储位也是关系到国运的。

本来打算对太子一派狠心点的刘彻,有些纠结犹豫起来。

赵匡胤叹道:“父子间如此防备疏离,哪里还有半分父子之情?李亨后来趁乱起事,就能理解了。”

赵德芳正要说什么,被赵德昭眼疾手快地捂住了他的嘴。

赵德芳瞪大了眼睛,赵德昭皱着眉,严肃的摇了摇头,这皇家父子的事,谁说的清?亲爹是皇帝,他当然可以这样说,但身为人子和臣子,是不可以在这个敏感的话题上,随便开腔的。

赵匡胤一看这情形,还忍不住笑了。

笑过之后,又难免觉得有些悲凉,皇家的父子亲情啊,掺杂了太多东西。

而李隆基对太子的态度,再次刺激到了朱元璋。

“他娘的,自己选的太子,自己都不信,当那皇帝还有什么意思?摆明了觉得自己不值得太子维护和支持嘛!”朱元璋骂道。

他对自己的太子时掏心掏肺的,期盼着太子登基后,能担起这么大一个摊子。所以朱元璋常让太子监国,熟悉政事,还让他出去巡视之类的。这个接班的人,自己怎么能不信呢?如果选了太子出来,又不信人家,还把人家置于危险境地,再牢固的父子情也撑不下去啊!更何况,如何保证继承人的理政能力呢?

朱棣低声道:“父皇,李唐皇室中,太子公主之类的发动政变太常见,所以……父子之间不信任,也属于正常吧?”

朱元璋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可是再回忆一下史书上的事儿,又感觉不仅唐朝如此,其他各朝各代都有类似的事儿。倒显得他这个一心培养和倚重太子的皇帝,有些别致了。

越是想得明白,朱元璋反而越忧伤了,别人父子相杀得厉害,不见老天爷插手,看他们朱家父子和乐了,就把朱标收走了呢?这真跟挖了他的心似的,还不如用他自己的命,去换朱标的命呢。

①强调一下,是非法理上的,按照关系上来讲是这么个关系,只是古代似乎只有正妻娘家关系才得承认(有木有了解唐朝这方面的风俗习惯的机灵鬼儿,可以科普一下)所以良娣娘家应该不是法理上的太子岳丈家,只是姻亲关系是真正存在的。

啊,李唐王室真是把政治玩出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