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西域大楚,大周医道(2 / 2)

相比较附近仍旧在强大道路上驰骋前行的大明而言。

他的大楚可就真成笑话了。

看着群臣各异的身份,朱桢心里又是恶狠狠骂了几句:“秦王朱樉这老二,你个王八犊子,可真是把前路堵得死死的。

我们这些后来人想要再次迁徙,难度增加了太多。”

也是由于这个缘由,此刻大楚大殿之内,大明人和西域数国的人才会是当下这般分布,否则若有可能。

他朱桢自然也希望群臣之中大明人多多的,西域人少少的,唯有如此才能给他这个帝王带来天然的安全感。

毕竟只有大明人才知晓大楚的根基。

即便大楚内部有人夺权,附近的大明也绝对会出兵,以此让这些乱臣贼子好好看看什么叫做朱家皇室的含金量。

这同样也是中原之处大明版图附近的好处之一,对于传承而言妙处无穷。

等到群臣下殿,朝会结束,楚王朱桢目光细细扫过,随后走到外面的高台,手中抓着栏杆眺望而去,似是在西域的中心之处看透了整个西域的版图,却也同样望着那版图之外的地界风光。

“朕这一生,恐怕便要被这西域所困了……大楚,大楚……”

说着说着。

他楚王朱桢目光微亮,面庞上陡然渗透出一丝笑意,却是说起了史书上的戏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将这话语悠悠道来,朱桢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最后忍不住彻底放开,酣畅畅快地大笑出声。

作为开国天子,这便是好处。

中央集权,帝王之威处于巅峰,所以他朱桢想如何便如何,不像后世的传承天子,手中权力被瓜分。

那些聒噪的文人、一个个尚书御史、这一句言官那一句谏言,实在是让人头疼不已。

……

原本的高丽,如今的大周国。

周王朱橚可不在那高高在上的庙堂之内。

庙堂之内有左相、右相,还有一位副相,三者平衡,互相牵制,处理着平日里的朝堂政事。

大周国的发展同大秦国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大秦国穷兵黩武,偏科发展海军势力;而大周国同样是一意孤行。

在大周天子朱橚的意志之下,几乎全国上下皆以医道为主。

可以说,在大明之初的“士农工商”,到了如今的大周国,医者的地位齐齐拔高,直接换为了“医工农商”。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粮食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同样也就使得农民的地位有所下降,而这里的“农”并非指普通百姓。

指的乃是各处的地方豪强、世家大族,但还没有触碰到士的这一层次,算是各个地方的武装、大粮商。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阶级。

跟普通百姓,尤其是那些地里刨食的泥腿子,没有半点关系可言。

还有那工艺娴熟之辈,皆都如此,乃是威震一方的地方势力,并非区区的个人。

只有成就势力才可跨入这一阶级,否则区区个体别想太多,好好活着、安安稳稳长久便已足够幸运。

国朝大事同他们没有半点瓜葛。

高丽之处,群山峻岭之下。

四处虽未修建行宫,却已修建了一处类似栖霞新镇的天下太医汇聚之处,名曰“神农镇”,寓意取自圣贤之名,同大明原本的应天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兼之大多数时候,周天子朱橚一直在此处。

而帝王身边自然是获取权力的最佳途径,所以也使得朝堂之上的大部分重臣,闲暇时会前来此处,小部分重臣更是直接驻扎在这里。

在朱橚身旁处理着同样的政事。

“先生去了大秦……”

朱橚掂量着手上的《大明日报》,一脸不解。

他嘴角微抽,面目惋惜,“若当真如同那周天子时期,孔夫子周游列国,先生第一应当前来我大周之处才是,这海外之处难道真的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吗?”

朱橚忍不住言语道,可把旁边的一众朝堂重臣吓得不轻。

他们这些人实在太了解自家陛下对于医道的痴迷。

而医道源自药材,若论及药材,海外的药材同中原版图上的药材自然有所区别,种类、药效还有其他方面,包括药材与药材之间的配比,那些从海外运来、如今渐渐流传在大周之处的药材,所焕发的效果可是不小。

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大周如今的医道已然超越了大明,虽然不多,但却是极其明显的信号。

当然代价也不是没有,便是大周朝的国力,也就只是在原本高丽的基础上强大了一两轮而已,同大秦还有西域之处的大楚差别太大。

“陛下,海外之处药材虽多,但其危险丛生。而且燕王殿下不也已到海外之处吗?”

“我大周之内的医道也可将其专利售卖,不要银钱,只要这些药材,想来对于大燕还有大秦好处众多。”

“没错,陛下。”

“陛下万不可轻身涉险,陛下乃是我大周擎天支柱,若无陛下,我大周怕是要战火淋漓,百姓不得安生了。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医道为的便是世间长治久安,这世间还有何物比百姓更为重要?若无百姓,还要这医道有何作为。”

这一刻,周王朱橚不过只是刚刚表明有这么一二想法,刹那间周围的群臣便齐哄哄跪倒了一片。

朱橚见了哭笑不得,好好安抚了一阵子,才让这些人有所放心,但也给他们提了点要求:“但无论如何,这药材之事也该再上新台阶了。”

“可明白?”

朱橚目光肃然,周围的群臣立即点头应声。

凭借他们在医道上的进展,还有推广而出的技术。

如今早已名震附近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