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0三章 九龙仓收购战(1 / 2)

在此影响下,香港股市在当月重新突破了1000点。

经过6年的辗转后,恒生指数在1981年7月17日以1810.20?点刷新了8年前创下的1774.96点的历史纪录。

这一年香港股市的总成交额也首次突破了100亿港元,伴随着股指再创新高而来的是这一轮牛市行情的结束。

1981年7月17日傍晚,香港银行公会宣布为了挽救疲弱的港元,从1981年7月2日起将此前11厘的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到12厘。

当时港元还没有和美元挂钩,加息使港元与美元的利差高达3.5厘,导致大量资金游走海外套息。

7月20日香港股市开盘后,恒生指数随即下跌,股市持续低迷,直到10月5日,恒生指数跌至全年最低?1113.77点。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并提出以主权换政治的建议,遭到邓的拒绝,中国政府明确宣布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中英关于收回香港的问题进入实质性的谈判阶段。

而与此同时,投资者们对香港的前途产生了信心危机,一时间香港股市、楼市双双下跌,在1982年12月2日,股指跌到本轮下跌行情的最低点676.30点,恒指的跌幅为62.6%。

而1980年6月爆发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的情况是这样的。

香港九龙仓属英资怡和集团。70年代的香港,华资财力单薄,怡和只持有5%的九龙仓股票就控制了这家公司。

随着香港地价上涨,华资房地产实力快速增强。

1978年9月,华资包玉刚家族已拥有20%的九龙仓股份,包玉刚作为大股东进入九龙仓董事会。

英资不甘心其地位受到威胁,1978年12月,怡和系置地公司持有九龙仓股份上升至20%,数量与包玉刚接近,终于1980年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股权抢夺战。

1978年9月,李嘉诚约了包玉刚,在香港的文华酒店见面。李嘉诚决定将持有的2000万股九龙仓的股票,全部卖给包玉刚。

李嘉诚转手九龙仓股票的条件是包玉刚需要帮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里拿下,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份。

此时此刻怡和的大股东们,还以为李嘉诚势力不敌,趁机把股票给卖了,没想到李嘉诚只放了个烟雾弹以退为进。

同时怡和洋行也认为,包玉刚这样大口吃进李嘉诚2000万股票,只是自讨苦吃,最后肯定负荷不了。

谁知道,最后他们还是小看了包玉刚,包玉刚其实当时又买进了1000多万股,占九龙仓股票30%。

这下怡和洋行才发现大事不妙,并且开始高价收购九龙仓的地产股。

没想到的是,包玉刚这时却突然将全部3000万股的九龙仓股票,以每股55港元转让给隆丰国际有限公司。隆丰公司实际上是包氏集团的一家分行公司,这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包玉刚与怡和决战赢了,九龙仓就属于他的;可就算决战输了,最坏也只是赔掉一个隆丰公司,甚至可以推卸法律责任,也只是伤到公司一点汗毛而已,可以说是两全之策。

因此一场惊心动魄的九龙仓争夺战,就这样开始了。

1980年6月怡和打听到包玉刚,会有一段时间在欧洲,于是怡和洋行趁对手不在家,发动了酝酿很久的,一场九龙仓股票反收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