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平东玉器(2 / 2)

开放以后,村里的好多人都要移民海外,就想将村子卖掉,他们想买了下来,但是,由于金额太大自己不敢拿主意,就向王鹏做了汇报。

王鹏听了以后,高兴坏了马上就同意,让麻三花了四十万元买下了这个村子里所有的老宅子。

这次过来,听说麻三已经将村子作为了周转的库房在使用,王鹏便想过去看看。

平东这个地方,上一世的时候王鹏也去过,离广州不远,也就十几公里的样子,有公交。

这个地方,那时候王鹏来的时候,已经改叫平洲了,在翡翠行业内相当出名,以加工翡翠A货光身玉器而远近闻名。

平洲玉器产品主要有玉镯、玉扣、鸡心和吊胆,尤以玉扣品种居多,样样俱全,平洲扣闻名遐迩,每年都有不少港、澳、台游客常常慕名而来。

据当时陪同的人介绍,上世纪的七十年代,22岁年轻气盛的陈锐南成为平东墩头村生产队的队长,如何解决农闲时生产力过剩的问题,成了他当下最为关心的事。

在陈锐南的组织下,生产队开始积极开展副业创收,缝纫、印花、塑料胶带生产制作……生产队做过多种尝试,办过各种手工工厂,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偶然一次机会,陈锐南从在广州做玉器的哥哥陈广那里接触到了玉器以及玉器加工,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下了省工艺公司派发的旧翡翠耳扣翻新业务。

此后,他与平洲玉的故事缓缓拉开序幕。

50个耳扣,仅20天便翻新完成,晶莹剔透的耳扣被陈锐南小心翼翼地用纸包裹起来,不让任何人触碰,生怕沾上半点指纹,影响交货时的观感。最终交货时,省工艺公司特艺科的王永江不但惊讶于陈锐南等人的效率,更惊讶于他们加工的耳扣所呈现出的品质。

得到了省工艺公司的认可,陈锐南对这单偶然的生意有了新的思考。

当时,加工玉器算是比较挣钱的活计。翻新一只耳扣价值4工分,每天可以加工4只耳扣,不过就是需要晚上加班。10公分价值1.05元,和农耕相比,这份收入已然很不错了。

于是陈锐南没有犹豫,当下便决定,将玉器修复加工作为生产队长期副业发展。

随后,陈锐南开始筹划建厂,所谓“万事开头难”,要建厂就必须有牌照。平东村以农业种植为主,而且当时的玉器加工主要集中在广州,在一个村要成立玉器加工厂,可谓闻所未闻。

陈锐南三天两头往返于南海县工商局,一遍一遍地梳理、汇报村里玉器匠人们的情况。终于在1972年陈锐南拿到了“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的营业执照。

同年,在省工艺公司师傅的教导下,培养出了陈作荣、梁炳权、黎福林、谭锡唯、陈汉升、陈忠玲、孔长师徒7人。

有了营业执照后,陈锐南三兄弟开始分工。

作为南方玉雕厂一级师傅的大哥陈广负责联系业务和技术顾问,有8年的做玉经验的五哥陈作荣负责具体雕刻工作,而陈锐南则负责工厂管理。

1972年,在哥哥陈广的技术支持下,陈锐南、陈作荣牵头的“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正式成立,这是平洲第一家玉器厂,隶属于社队企业,承接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加工玉耳扣及怀古玉器等业务。

平东墩头玉器厂成立之初,仅有20多人,主要业务是翻新耳扣。为了满足生产需求,陈广从生产队中挑选出了六个学徒,学习传统制玉技法,分别是孙掌、黎福林、梁柄权、陈忠宁、陈汉声、谭锡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