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中国无线电发展历程(三)(2 / 2)

教育部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5所高校相关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两年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半导体专门人才300多名。

成为我国一大批半导体人才的发源地,包括中科院院士王阳元、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微电子专家俞忠钰等。

1956年11月,中国第一只晶体三极管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诞生。

在王守武、吴锡九等领导下,开展半导体锗的研究工作,完成锗单晶的提纯、掺杂工艺和锗晶体管研制,参与者有二机部华北无线电元件研究所、南京工学院等单位。

1958年3月11日,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天和电化厂等9家工厂以及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该机为便携式7晶体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木质外壳,带提手,整机尺寸为270毫米160毫米92毫米。

所有50多种零件均实现小型化,使用的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全部是国外产品。

装三节干电池可用上500小时。

晶体管收音机是继矿石、电子管收音机后的第三代收音机。世界首款民用晶体管收音机由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工业发展工程师协会研制,于1954年11月投入市场。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动、寿命长、耗电少、性能稳。

便携式和袖珍收音机也相继出现,可以采用干电池。

1953年,日本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副社长盛田昭夫,耗资900万日元,从美国贝尔实验室引进了晶体管技术。

1956年,SoNY公司的晶体管袖珍收音机tR55上市后一炮而红,索尼公司迅速崛起,日本晶体管收音机后来发展为世界之霸。

1959年,Sony在香港设厂组装收音机,后来多间美资公司也先后在香港设厂。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成为原子粒收音机甚至电子业的制造中心。

1958年7月试制小组又试制成功第一台晶体管汽车收音机,并于9月安装在上海第一辆国产轿车凤凰牌轿车(后改为上海牌,与红旗南北呼应)内。

1958年8月,上海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试制成功第一只上海产锗二极管和锗三极管。

上海无线电器材厂用这批国产锗晶体管,于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组装出美多牌872型便携式7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300台并投放市场,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

半导体收音机诞生后,中国开始采用印刷电路板,应用浸渍法印制电路,表面涂以环氧树脂,从工艺上保证线路绝缘。这是老一代的电路板制作工艺。

1957年,搞电子管起家的北京774厂筹建半导体实验室,自制设备开始研发锗材料和锗晶体管。

1959年2月,工厂拉出了中国第一根锗单晶,此后形成了年产二极管100万只,三极管3万只的生产能力。

为了使全国半导体器件工业迅速发展,上级要求774厂向各地移交锗、硅器件的生产线,同时还要支援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