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阳看着已完成的“关于莫高市工业污染现状及整改建议”文档,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便继续完善相关内容。
第二天一早,市政府会议室里气氛依旧冷淡。林海阳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直接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绩效考核制度。他清楚,若想改变这座城市的面貌,必须从整顿官场作风做起。
“从下周起,各部门每周五提交绩效报告,内容包括工作进度、问题分析和下一步计划。”他的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会亲自审阅,未按时提交的部门负责人将在周例会上作出说明。”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有人皱眉,有人低头翻文件,显然对突如其来的制度感到不适。但没人敢当面反对,只是各自心事重重地散去。
接下来的一周,果然如预料般出现了阻力。几位副局长以各种理由推脱提交报告,有的说材料还在整理,有的说数据不够准确。
林海阳没有发火,而是在周一的例会上公开通报了未提交报告的名单,并宣布扣除这些人的当月绩效分数。同时,他安排秘书逐一跟进,了解他们是否真的遇到困难,若是技术或资源问题,立即协调解决。
秘书在走访中发现,部分部门确实存在人手不足、流程不清的问题,也有个别干部私下串联,试图联合抵制这项制度。她将情况如实汇报给林海阳。
林海阳随即召集几个关键部门负责人单独谈话,耐心解释制度初衷,并承诺提供必要的支持。他还调整了部分岗位人员,确保制度顺利落地。
这一举动立刻在政府内部引发震动。一些人开始认真对待这项新制度,也有人私下抱怨,认为这是“小题大做”。
秘书无意中听到一位官员在走廊低声嘀咕:“有人不想让这个制度顺利推行……”她没吱声,回到办公室后悄悄记下了这句话。
与此同时,林海阳也开始着手推进企业转型方案。他召集经信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开会,要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涵盖资金补贴、技术支持和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
几天后,首批试点企业名单出炉。几家原本濒临倒闭的老厂,在政策支持下重新启动生产线,甚至开始引入新技术设备。环保整治也初见成效,几处长期存在的排污点被彻底封堵,周边居民纷纷点赞。
然而,好景不长。半个月后,网络上突然出现大量负面言论,指责林海阳的政策“劳民伤财”“盲目改革”,甚至有文章称他是“打着改革旗号捞政绩”。
宣传部门迅速介入,收集正面案例并发布澄清信息。专家也出面解读政策,帮助公众理解改革初衷。但林海阳知道,这背后一定有人在操控舆论,试图制造混乱。
此前在一次走访企业时,林海阳注意到宏远集团上报的数据与现场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出入;在查阅一份旧档案时,他也发现该企业曾多次更换法定代表人,但背后的股东结构始终模糊不清。这些细节让他心中生疑。
几天后,公安部门调查发现,这些网络攻击的背后,竟与本地一家大型化工集团——宏远集团有关。这家企业在当地盘根错节,不仅拥有庞大的经济实力,还与多位官员关系密切。
林海阳心中已有猜测,但他没有打草惊蛇,而是继续按部就班推进改革。他在市政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不是为了迎合谁,是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后几天,他亲自带队前往几家重点企业,实地考察转型进展,并当场拍板追加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他还邀请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这些举措迅速见效,几家试点企业的产能明显提升,环保指标也大幅改善。市民们逐渐看到了变化,舆论风向开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