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
京都城外的天色阴沉沉的,像是要压下来一般。
一群大臣身着破衣烂衫,步履蹒跚地走出宫门。
他们曾是庙堂之上呼风唤雨之人。
如今却如断了羽的雀儿,跌落尘埃。
“走吧,各归各方。”
有人低声说道,声音里透着无奈。
于是乎。
这群人便四散而去。
有的往东。
有的往西。
仿佛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接下来的时日。
一路上,他们遭逢苦难。
路遇恶犬拦道,无人驱赶。
投宿客栈,被小二嫌弃地推搡出门。
问路于人,皆避而远之。
昔日威严尽失。
如今不过是一群落魄的老人罢了。
有一位姓李的大臣,原任礼部侍郎。
平日里锦衣玉食。
今日却连一口干净的水也寻不得。
他走在乡间小路上,脚下的泥泞沾满破鞋。
每一步都似陷在人生的深渊之中。
忽见前方一家茅屋炊烟袅袅,心下一喜,便上前讨口饭吃。
开门的是一位老妇人。
面黄肌瘦。
却仍递给他一只粗瓷碗,盛着一碗稀粥。
“喝点热的。”她轻声道。
李大人愣住了,许久未语。
他想起自己在任时,常斥责百姓不懂礼数,不识大体。
今日方知,所谓礼义廉耻,在温饱面前竟如此脆弱。
又有一人,姓张,曾任刑部侍郎。
他一路南行,途中见一孩童被官差打得头破血流,只因偷了一块饼。
他怒极,欲上前理论,却被旁人拉住。
“别惹事,这地界的官比土匪还狠。”
张侍郎心头一震。
原来,他曾在案卷中看到的贪赃枉法,竟是真实得如同眼前所见。
他忽然明白,自己当年判案时的“公正”,不过是纸上谈兵。
从未真正触及人间疾苦。
夜幕降临。
几位大臣聚在一处废弃的破庙中歇脚。
火光摇曳,映出一张张憔悴的脸。
他们彼此对视,谁也不说话。
“我们……还是人吗?”
一人忽然开口,声音哽咽。
“从前不是。”另一人苦笑,“如今才像个人。”
众人沉默。
是啊,他们穿官服的时候,是朝廷的象征。
是权力的化身。
可脱下那身锦绣,才看清自己的骨肉……其实和路边的野草无异。
风吹就倒,雨打即折。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
几个农夫模样的人提着竹篮进来,带来一些粗粮与热水。
“几位辛苦了。”领头的一位年轻人说道,“我家爹说,做人不能看穿戴,要看人心。”
这几句话,比万钧雷霆更震撼人心。
大臣们低头啜饮那粗劣的汤水,泪水却止不住地滑落。
他们终于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世态炎凉。
什么是真正的百姓悲欢。
这一夜,他们在破庙中无眠,心中却燃起一丝久违的清醒。
原来,真正的世界,不在高墙之内,而在泥土之中。
此去,路途瑶瑶。
真正的见闻,其实还在后面。
……
……
夜,沉得厉害。
宫墙高耸,风过檐角。
只听得铜铃儿轻轻一响。
似是叹息,又似哀鸣。
御书房里灯火未熄,纸页翻动之声窸窣作响,如虫食桑叶,微弱却执拗。
文渊阁大学士们皆在伏案疾书。
或低声争论,或奋笔修改律法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