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你别担心,医药费我来出。”张大山握着李大牛的手,“好好养伤,等伤好了再说。”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有人开始质疑采药的安全性,也有人担心如果再出事该怎么办。
张大山意识到必须加强安全管理,于是召集了所有参与采药的村民,重新制定了安全规则。
“从今天开始,采药必须结伴而行,不能单独行动。”他站在村委会门口,对着聚集的村民说道,“遇到危险的地方,宁可不要药材,也不能冒险。”
除了安全问题,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
有天下午,张大山正在验收药材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是什么?”他拿起一把明显变质的当归,脸色沉了下来。
刘二柱凑过来看了看,支支吾吾地说:“这个…是张富贵交上来的。”
“叫他过来。”
张富贵是村里出了名的滑头,平时干活喜欢偷懒,没想到这次居然在药材上动手脚。
“富贵,这药材是你采的?”张大山把那把变质的当归放在桌上。
“是啊,怎么了?”张富贵一脸无辜。
“你自己看看,这都发霉了,还能当药材吗?”
“这个…可能是放得时间长了点。”张富贵眼神闪烁,“我以为晾干了就没事。”
张大山知道他在说谎,这些药材明显是陈货,很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收来的。
“富贵,咱们丑话说在前头。”他严肃地看着张富贵,“药材是要救命的,不能有半点马虎。如果再有这种事,你就别跟着我们干了。”
张富贵讪讪地点了点头,但张大山知道,这种人的本性很难改变。
一个月后,第一批药材终于准备好了。张大山亲自押送这批货物到了县里的中药厂。
中药厂的大门很气派,门口挂着“恢复生产”的红色横幅。张大山带着几个村民,拉着满满一车的药材,来到了验收大厅。
负责验收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戴着眼镜,一脸严肃。
“这就是你们送来的药材?”他看了看那些打包好的药材,“先拿几样检查一下。”
张大山点点头,配合着工作人员取样。
检查的过程很细致,那个男人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样药材的色泽、形状和质地。
“这个当归的颜色不对。”他指着一小把当归,“而且个头也偏小。”
“这是今年的新货,色泽和个头都很正常。”张大山据理力争,“而且我们是按照药典的标准采集的。”
“药典?”那个男人冷笑一声,“你一个农民懂什么药典?”
张大山感到了一丝不悦,但还是耐心地解释:“当归分为岷当归、秦当归等不同品种,颜色和个头本来就有差异。您看,这些当归根部饱满,断面黄白色,香气浓郁,完全符合药用标准。”
“你还真以为自己是专家了?”那个男人的态度越来越傲慢,“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药材检验,还用你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