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想去,沈林风又给自己一巴掌。
不是说好要找一个永远赚钱的行业来投资吗?去搞汽车新能源,好像风险更大啊!
毕竟,其中也有很多商业大佬在里面折戟沉沙,狼狈溃逃呢。
比如某老小姐姐,投资上百个亿,造出来的车至今还不能量产,连续好几年被评为新能源汽车界的行业大笑话。
还有某贾,为了造出新能源车,竟然忽悠了半个商业圈的大佬来投资,甚至把自己折腾得母公司都失控了,到现在为止还在境外飘荡着忽悠外国人,造出的概念车更没有上过路。
除了以上大名人,困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还有很多风流人物。
想到这些,沈老板又想打退堂鼓。
但是,看看自己手中关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沈林风又觉得未来可期,自己参与其中还有那么一点点优势。
新能源汽车可以做吗?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和生态系统越来越成熟,电池性能的优化,超快充与高压平台的普及,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沈林风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已经到来。
调查报告预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1810万辆,其中国内占1100万辆,渗透率突破百分之四十二。而且国内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八年实现全球产销第一,复购率同比上升百分之一十五。
关键是,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低,百公里电费差不多才九块钱,而燃油车平均六十四元。
最最核心的亮点是,它是国家支持的重点行业!
结合行业痛点,沈林风再分析自己的情况,认为他要是搞新能源汽车,多少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比如,跟国内百分之八九十的新能源汽车公司都接触过,尤其是采购部和研发部,必要的时候可以挖掘一些专业人才。
同时也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为整合资源提供很强的便利性。
电池这一块,沈林风更加不用说。暂时可以使用的有兴鸿科技的电池,或者行业老大的电池,他也可以用相对比较低的代价弄到(沈林风认为,他现在跟米娜、杨丽娜不存在敌对关系,已经从针对变成可以进行商业往来的“朋友”)。
至于智能驾驶这一块,他跟王华清太熟悉了,大概了解过其中的一些门道,想要弄到最好的智能驾驶技术,也不是什么难事。
总之,沈林风不懂技术,但可以整合资源。
话说他比较熟悉的雨军老板,转行做新能源汽车,还不是充分利用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把汽车做得风生水起,短短几年时间,就跻身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线品牌行列!
沈林风不是说自己比雨总厉害,他只是觉得自己也能整合一点资源。
先把团队组建起来,一步步去努力,希望还是有的。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竞争对手从来不是别人,多半在于企业本身。那些做得最强的车企,从来不是应在市场非正常手段的商业搏杀,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和技术。
思前想后,沈林风还是决定找秦邱妍商量一下。
在他认识的人中,能够给他最有预见性建议的人,沈林风认为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秦邱妍,另一个则是丁石凯。也不是说其他人没有见识,而是有见识的人跟他关系一般,不能交浅言深。另外的大部分人嘛,讲实话还真就不具备相应的高度和能力。
即使交往多年的林德昌,沈林风也不认为他能够正确判断当前的形势,以及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了解足够深刻。不然的话,当年林德昌也不至于削减自己的锂电池研发和生产。
正是没有抓住锂电池的机遇,看到的全是行业困难,林德昌才把重心转移到房地产项目,最后陷入泥潭。当年林德昌不具备相应高度的认知,沈林风认为现在也够呛。
因此,他单独找到秦邱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