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三条硬标准(1 / 2)

结果就是这样:李小龙并不是标准定得太高,而是他一次性就把所有的标准都用完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后来的人如果还想成为“功夫代名词(代言人)”,就不能再走李小龙走过的老路了。

因为那条路已经被他走绝了,没有留下任何空间给其他人。

所以,后来的人只能另辟蹊径,去开辟新的赛道。

比如综合格斗,这是一种将各种格斗技巧融合在一起的运动,与传统的功夫有所不同;

又或者是电竞武术,将武术与电子游戏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体验;

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的创新形式。

然而,无论后来的人如何努力,那条由李小龙开辟的老赛道,已经被他彻底堵死了。

他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矗立在功夫世界的巅峰,让后来者望尘莫及。

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这个现实,即功夫电影的宣传方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在这个看似繁荣的电影市场中,功夫电影的制作和推广已经逐渐偏离了真正的功夫精神。

首先,功夫电影常常通过替身和剪辑技巧来展示所谓的“功夫”。

他们将真正的功夫家们花费十年时间练就的精湛技艺,压缩成短短三秒的特写镜头。

观众可能会因为这些瞬间的刺激而感到兴奋,但真正练习功夫的人却只能无奈地苦笑。

这种虚假的呈现方式,使得功夫电影失去了其应有的真实性和深度。

其次,票房公式成为了功夫电影的制作准则。

民族主义、复仇叙事和cG威亚等元素被拼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球通用的模板。

导演们为了追求票房成功,往往选择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却忽略了电影所应承载的文化内涵。

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吸引观众,但却让功夫电影变得越来越浅薄。

最后,资本的介入使得功夫电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功夫被视为一个可以赚钱的Ip,演员成为了流量的代表,院线则变成了提款机。

随着电影的票房越来越高,它们与真正的功夫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这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制作模式,最终导致了功夫电影的失败。

所以说,功夫电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李小龙功夫之王的缺席,而是因为整个行业所遵循的“用功夫做招牌却从不真练功夫”的工业逻辑。

这种逻辑使得功夫电影逐渐失去了其核心价值,最终走向了衰落。

功夫,这一源远流长的技艺,自古代起便代代相传,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至今竟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代言人。

这就好比一座巍峨的高山,虽然众人皆知它的存在,但却无人能站在山顶,代表它的高度与威严。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这将永远是一个空缺的时候,李小龙的出现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整个武林。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技艺,成为了功夫的象征,让世界为之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