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翻开史书讲的是什么?(2 / 2)

前者让孔子弟子们愤慨,而后者,则让他们狂喜。

两个字,圣人!

让孔子瞳孔剧震。

一众围着孔子狂喜道:

“夫子,您以后被读书人称为圣人啊!!”

“后世的子孙考试之前都会拜您啊!”

“您周游列国,传播仁礼,终归是成功了!”

而孔夫子却沉默不语,他默默的看着最后一句后世人的言论,心中不自觉的有些惶恐。

“吾为何要吃铜头皮带?”

……

汉武帝时期

此时的董仲舒刚刚向汉武帝刘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武帝刘彻与董仲舒面面相觑,从那李贽的事宜,到如今的事宜。

他们不难看出,他们成功了。

但为何后世人却又……

当董仲舒看到“铜头皮带”四个字后,不知为何,他突然心底发寒,不自觉的打了个冷颤。

大秦

看着兴奋到面色通红的扶苏,嬴政皱着眉头,眼中满是失望。

“父皇,您看到了吗?夫子被后世人奉为圣人了!”

“以儒家治国,方为根本啊!”

听到扶苏的话,嬴政威严的脸上满是怒气,随即冷笑一声。

“那为何后世人还要请他吃铜头皮带?”

“天下初定,动荡不堪,以儒学治国?”

扶苏犹豫再三,还是开口道:

“可是父皇,法家思想太过于严刑峻法,有失仁礼啊!”

嬴政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深深地看了扶苏一眼,随即离去。

看着自己父亲失望的背影,扶苏的脑海中突然闪过刚刚天幕画面的片段。

“那时的周天子还在?他们去投靠叛贼?”

“别打着高风亮节那一套!”

一句句话,在扶苏脑海中出现,令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

……

而此时的洪武年间,没人在关心天幕画面了,他们有着更为重大的事情。

朱允熥面无表情的坐在椅子上,身边的几个太监宫女面露惧色的看着太孙。

自那件事后,太孙殿下变了,变的让人惧怕无比。

以前的太孙,见谁都是乐呵呵的,可自从那件事后,太孙的眼神无人敢于对视,那眼中的暴虐让他们胆战心惊。

朱允熥闭着眼睛,以往的种种回忆,在脑海中回荡。

前世爷爷的去世,那些混混在捅他时候猖獗的笑。

如今的华夏国运毁之一旦。

想象中前世父母的眼泪悲痛,爷爷没有希望的死去,赵宁儿的殉情。

慢慢的,那一张张猖獗的笑脸占据了他的脑海。

他缓缓睁开双眼,眼中的暴虐与漠然愈发之重。

“殿下,各位大人都来了。”

小太监怯生生的声音在朱允熥耳边响起,朱允熥点了点头。

“让他们进来。”

此时的偏殿中,整个大明最有权柄的一群人来到了殿内。

除了六部各尚书,各类官员,一众淮西勋贵外。

殿内多了一个令众人有些陌生,却又有些熟悉的面庞。

燕王世子,朱高炽。

只不过此时的朱高炽,面色难看,冷汗迭出,鬼知道昨日太孙说的是这玩意。

否则他死都不答应。

弄不好,被后世儿孙骂千年啊。

所有人的目光恭恭敬敬的看着坐在椅子上的朱允熥,在皇帝几日还在昏迷中,此时的太孙,便是天地间唯一的真龙。

朱允熥抬了抬眼皮,眼中没有一丝波澜。

“诸位的奏疏,孤都看了。”

“那件事也有了处决结论。”

“今日,有一件关乎我华夏国运千百年之事,要与诸位商讨一番。”

听到此言,一名文臣想要站出说点什么,却被一旁的同僚拉了拉袖袍,并狠狠瞪了他一眼。

那人只得叹息两声,无奈的抬着头。

所有人没注意的是,太孙妃赵宁儿躲在屏风后面,面色凝重的看着一众朝臣,还有上方面色铁青的朱允熥。

而几个小太监却跪在赵宁儿身后,一脸惶恐的说道:

“娘娘,太孙殿下让您静养,不让您来奉天殿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