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看看团里还有什么老乡们用的物资,也送一些给他们。”
王文仲也没预料到会出现这一幕,连连点头。
一旁的老汉听了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俺们不是来做生意的!”
“老乡,我们也不是在和你们做生意。这算是互通有无,互帮互助。
你们能来,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帮助。如果你们不收我们的钱,那我们可也不收你们的东西了!”
“这...好吧。让长官抬爱了,我们就...收下了!”
很快,阵地上热闹起来。
老百姓们自发分工,妇女们支起大锅开始烧水做饭,男人们帮着战士们加固工事。
有个须发皆白的老木匠,带着徒弟正在修理被炮弹震坏的机枪架。
“老总,这架子得加个横撑,”老木匠边干活边对旁边的机枪手说,“不然打久了准星会偏。”
机枪手连连点头:“老爷子懂得真多!”
“嗨,年轻时在东北军干过后勤,”老木匠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牙床,“见过的好枪比你小子吃过的盐还多哩!”
另一边,几个村妇围着苏婉清,七嘴八舌地问着话。
“闺女,你们队伍里还有女兵啊?”一个圆脸大婶好奇地摸着苏婉清的武装带,“这皮带真精神!”
“大婶,我们青峰...啊不,我们427团讲究男女平等。”苏婉清笑着解释,“女同志也能扛枪打鬼子!”
“了不得!”大婶拍着大腿,“俺家二丫头整天嚷嚷着要当兵,回头让她跟你学学”
正热闹着,远处又走来一队人,打头的几个小伙子扛着门板,后面的人抬着几个大木箱。
钱伯钧定睛一看,领头的正是昨天帮着带路的民兵队长孙远。
“钱团长!“孙远老远就喊,“乡亲们凑了点药品,知道你们用得着!”
战士们连忙迎上去帮忙。
打开木箱一看,里面整齐码着纱布、棉花,还有几个瓷瓶装的金疮药。最让人意外的是,箱底居然藏着两瓶高度白酒。
“这是...“军医老刘拿起酒瓶闻了闻,“好东西啊!消毒用得着!”
孙远压低声音:“从鬼子据点里顺出来的,一直藏着没舍得喝。”
钱伯钧郑重地敬了个礼:“我代表全团将士,感谢乡亲们!”
“谢啥!”孙远摆摆手,“你们在前线拼命,俺们在后方出点力算啥?对了...”
他神秘兮兮地凑近钱伯钧耳边,“俺们村后山有个山洞,里头藏着二十多担粮食,要是你们需要...“
钱伯钧连忙摇头:“不行不行,那是乡亲们的保命粮,我们绝不能动!再说了,我们团的粮食还很富余,今天我们也请老乡们吃顿好的!”
正说着,炊事班长老李的大嗓门传来:“开饭喽!乡亲们先吃!”
阵地上支起了十几口大锅,热气腾腾的小米饭,配上老乡们带来的咸菜和刚炒的青菜,香气扑鼻。
战士们排着队打饭,却都自觉地让老乡们先盛。
“老总们先吃!”老汉急得直跺脚,“你们吃饱了好打鬼子!”
“老人家,您先请!”钱伯钧亲自端了碗饭递给老汉,“您不吃,战士们谁也不好意思动筷子。”
推让了半天,最后还是钱伯钧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军民一起吃。
老百姓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场面格外温馨。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怯生生地走到正在吃饭的赵铁锤身边,递上一个粗布缝的小口袋:“叔叔,给你的...”
赵铁锤打开一看,是炒熟的南瓜子,顿时乐开了花:“丫头,你叫啥名?”
“俺叫小菊,”小姑娘红着脸说,“俺爹说你们是打鬼子的英雄...”
赵铁锤这个大老粗突然鼻子一酸,连忙抓了把炒花生塞给小菊:“拿着,叔叔给的!”
饭后,老百姓们说什么也不肯闲着。
妇女们抢着帮战士们洗衣服,男人们帮着挖战壕。
有个老大娘甚至把战士们的破袜子都收走了,说要拿回去补。
“大娘,这可使不得!”小战士王邻红着脸抢自己的袜子,“太脏了...”
“脏啥?”老大娘一把拍开他的手,“俺儿子要是还活着,也该像你这么大了...”
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
王邻顿时不敢再争,乖乖让老大娘把袜子拿走。
他偷偷抹了把眼睛,转身更加卖力地挖起战壕来。
下午时分,阵地上来了几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带着笔墨纸砚。他们在空地上支起桌子,开始写标语。
“还我河山!”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好字!”钱伯钧忍不住赞叹。
“钱团长,”眼镜先生抬起头,“在下是县立小学的教员,想教战士们认几个字,您看...”
“太好了!”钱伯钧立刻吩咐,“让新补充进来的战士,抽文化程度低的来学习,其他人继续备战!”
很快,几十个战士围坐在临时教室里,跟着先生们认字。
有个老兵举着写有“中国”二字的纸片,激动得手直发抖:“俺这辈子第一次会写自己的国家!”
夕阳西下,老百姓们要回家了。
钱伯钧集合全团,列队相送。
“乡亲们!”钱伯钧站在队伍前高声说,“我代表427团全体将士,感谢大家的深情厚谊!我们一定多杀鬼子,保护乡亲们平安!”
战士们齐声喊道:“誓死保家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