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天子修德不修行(1 / 2)

二月二的时候,曹叡作为大魏天子,亲耕于籍田。

这是他登基的第三年,同样也是他第三次亲耕。

尽管天子只是『扶犁三推』,并不需要真的耕田。

但国之大事,在祀于戎。

天子亲耕这一行为本是乃是国家祭祀的一种,旨在示范天下,重农固本,沟通天人,乞求丰稔。

再则,便是至高无上的天子都不忘稼穑之艰难,亲自劳作,天下官吏百姓又安敢不尽心力耕于垄亩?

只是,曹叡登基以来这三年,与上天的沟通似乎并不怎么顺畅,去年大旱自不必再提。

如今已近三月,本该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节,田间却仍少见绿意,禾苗低矮稀疏,毫无生气可言。

曹叡车驾缓缓行驶在官道上,掀开车帘,目视田地间荒凉景象,

“停车。”他忽然下令。

待得车驾停稳,曹叡径直下车,走向路旁田地,随行的刘晔、辛毗、蒋济等重臣徐徐跟上。

曹叡立于田埂之上,只见数十面黄肌瘦的农夫农妇,正在田埂、坡地上用锄头和棍翻刨土地,却不是他最拿手的推犁耕地之事。

“这是做什么?”他神色略有疲惫地发问。

昨日将那杨阜下狱以后,他辗转反侧一夜不能入睡,杨阜那几句诅咒犹在耳边。

『陛下今堵塞言路,为一己私情而罔顾大魏国本,上干天和,下失民心。』

『去岁洛水断流,关中大旱,其应犹在眼前!』

『今若再行此不德之事,恐天降灾殃更甚于前!』

于是他晨起之后简单用了饭,便带着众臣往新野方向去,想看看去年关东大旱对百姓有何影响,想看看自己德与不德。

刘晔、蒋济、辛毗等人不食人间烟火,更不耕作,对于天子的发问显然不知该如何回答,便只能看着田地里的农夫农妇干瞪眼。

大司农袁霸见状连忙上前,躬身解释:

“陛下,久旱必有蝗,大旱起蝗灾,此乃民间愚夫愚妇所谓掘蝗子治蝗之法,但…却是不能治蝗的。”

“既不能治,奈何为之?”曹叡一时皱眉,顿觉有些莫名其妙。

率虎贲宿卫往一老农行去,那老农见一群贵人行来,本欲逃走,最后又觉不妥,只能作罢。

曹叡行至老农身侧,默默看着。

那老农从土里用力刨出一大捧土块,黢黑枯槁的老手将之掰开,土块孔隙处,便露出一条条细长如稻穗的淡黄之物。

“此是何物?”曹叡问。

“贵人问我?”老农有些惊慌。

曹叡却皱眉掩鼻,后退了几步。

那老农倒也不恼,只信手揪出一条虫卵,咧嘴笑言:“贵人请看,这东西便是蝗子了。”

见那贵人皱眉,老农又道:

“贵人有所不知,蝗虫生卵埋在地下两三寸深处。

“只这一个卵块,便能孵化数十上百头蝗虫,不将它处理了,入夏后全部孵化,则蝗虫蔽天而至,数百里间寸草不生。”

曹叡皱眉,有些不解,看向身后的大司农袁霸:

“大司农适才不是,此法不能治蝗?”

那老农自然不识天子,更听不懂所谓大司农,但赫然听到『此法不能治蝗』几个字眼。

便怯生生地插嘴答道:

“贵人…贵人明鉴,正如鸡是鸡子孵化而出,鱼是鱼子孵化而出,蝗虫自然便是蝗子孵出来的了。

“这掘蝗子的法子,之所以不能治蝗虫,不能彻底消灭蝗灾,便是因为不能每一块地都挖遍啊。

“倘若天子能降旨下令,让天下所有百姓都来挖掘蝗虫卵,那么今年的蝗灾就能好一些了。”

曹叡眉头紧锁不止,大司农袁霸则面露些许厌嫌之色。

那老农似是不察,继续跟这几位贵人絮叨着由祖辈传给他,他又传给儿孙的经验:

“但…只是掘蝗虫卵,却也不能完全杜绝。

“还需在蝗虫大起之时,募集百姓一到夜里就往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再用渔网将它们扑住。

“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是父祖传给我们的经验,所以每逢旱灾蝗灾,我们新乡这一带活下来的人都是最多的,遭受的灾害都是最少的。”

曹叡听到此处,若有所思朝四周望了望,最后拍了拍身上尘土,转身走向天子车驾。

行出不远,他忽又停下脚步,回头问袁霸:“大司农,那老农所言掘蝗子之法当真有用?此地当真是往年蝗灾大起时受灾最少之处?”

袁霸脸上露出为难之色:

“陛下,这掘蝗子之事,臣在很多地方都曾见过。

“但从未听闻哪一处地方,因掘蝗子之举而使蝗灾弥于未起。”

顿了顿,他又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天地生养万物,各有所用。

“蝗虫亦是天生地养,此间百姓杀蝗过甚,有伤天和,与修德互相违悖。”

曹叡闻之颔首,却又疑惑:“那老农此间生人最多,蝗灾最好,又是为何?”

大司农袁霸道:

“南阳乃是后汉世祖龙兴之地,地下藏有龙脉,自有王气护佑,方能庇得此间百姓少受天谴。

“此间愚夫愚妇不明就里,竟将龙脉庇佑之功,误以为是他们那点微末的掘土之功了。”

曹叡闻得此言,举目四顾,若有所思,脚下这片孕育了后汉的土地让神色有些复杂起来。

但不论如何,『后汉龙兴之地』这几个字都是无须避讳的了,毕竟曹魏受禅于汉,受命于天,受得正大光明,何避讳之有?

非只如此,曹魏君臣对前后两汉列代皇帝,如刘邦刘秀,仍须尊称高祖、世祖,以示自己是天命正统,得位之正毋庸置疑。

就在此时,远处又忽地传来一阵嘈杂。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村口设起了一座黄土祭坛,一群百姓正围一名身穿道袍的道人跪拜。

那道人生得颇为高大,立在人群中尤其显眼。

再凑近一些,便能望见他手持一柄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四周则是烟火缭绕。

“这是在祈的什么?”曹叡问。

一名地方官吏急忙上前禀报:

“陛下,此乃本地百姓请来的仙师,正在做法祈雨、驱赶蝗神。

“如今南阳各地,此类法事比比皆是。

“百姓们都,因…蜀人在西方作乱,才惹来上天降灾,唯有虔诚祈祷,方能消灾解厄。”

这地方官甫一言罢,远处便传来一声悠扬铃铛脆响,紧接着便是一阵整齐的诵经声。

张鲁献汉中于曹操后,曹操将张鲁及五斗米教高层尽迁邺城。

张鲁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

十三年前,张鲁逝于邺城,但是他的五斗米教却没有就此消亡。

曹操在时,因经历过黄巾起义之事,对张鲁的五斗米教管控较严,并不允许他们于民间传道。

但这种事情向来是管不住的。

五斗米道主张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服符水治病,还修桥补路,施舍粥饭,可积功德,下辈子投胎转世,便不再受苦了。

在天灾兵祸连年不断的情况下,百姓萎靡不振,字面意义上的生无可恋,而五斗米教的教义,刚好能满足中下层百姓的精神需求。

这辈子苦一苦,下辈子就能过上贵人日子,这辈子越苦,下辈子过得越好。

如此一来,百姓们念着熬一熬便也过去了,也就不会闹叛乱了。

曹丕见到了这一层好处,便也不再以严法约束五斗米教,而五斗米教也迅速在民间流行起来。

大司农忽而接话:

“陛下明鉴。

“去岁大旱之时,五斗米教教众便在中原四处设坛祈雨,百姓们随之烧香拜神。

“来也奇,到了七月,果然天降大雨,于是乎,五斗米教在民间声望便更上了一层。”

曹叡闻此颔首。

这五斗米教的出现,倒也为大魏分摊了所谓『洛水枯,圣人出』之谶带来的恶劣影响。

愚夫愚妇们信奉五斗米教,虽然也有坏处,但怎么也比他们信西方出圣人更能让人接受。

回到车驾旁,曹叡扭身问袁霸:

“大司农,河南那边灾情,比南阳如何?”

袁霸闻声当即回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