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林邑需要付出的代价。
同样,大唐的代价是,革新林邑经济体制,构建新的林邑税收体制,打开大唐与林邑间的贸易通道,帮助林邑国南下扩张,移风易俗,加入天朝序列等。
而后在大唐的帮助下,将此次双方小规模战争的元凶摩诃漫多伽独灭族。
林邑范氏国内掣肘为之一空。
虽然林邑被大唐揍了一顿,元气大伤,但是获得了不少利益。
还有便是东北边境,大唐对契丹和溪等部族一直进行蚕食同化,这十年内,爆发了五起内部叛乱,被幽州的卫国军以横扫千军之势,轻松平定,每一次叛乱,大唐对其的紧箍咒便紧一丝。
回到大唐国内,江中和江东两省从贞观五年到七年有山中撩人连续作乱,几乎每个月都有小乱,烧杀抢掠,一副匪徒样貌。
这是历史原因,这群人算是半开化,还未完全融入社会。
大唐经过三次大的平叛后,李世民改变策略,开始以抚为主,以武为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不断给予利益,还有劝说他们下山为唐民,开启以工代赈,让他们有粮食吃,生活改善,多种措施下,到了贞观九年,在中央的强力调配下,两省安定。
还有,朝廷加大对台湾和海南两岛的开发。
利用其独特地理,兴建海外粮仓,并与当地土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
还有最后一件大事,玄奘西行和承天仙观十三路传道使。
玄奘和王远知都到了天竺,也叫身毒,五天竺。
其实主要是戒日王的羯若鞠阇国,也叫中天竺国。
“四天竺”东、西、南、北天竺各由若干城邦小国组成,如南天竺的遮娄其、西天竺的伐腊毗等。
而玄奘和承天仙观传道,因为有这官方的支持,还有李长河提供的正确路引,花费了一年半到了印度地区。
而后开始了各种学习和传道工作。
随后从贞观三年开始,印度地区开始不断发生疫病。
先是霍乱席卷五国,将近六千万人口的印度地区,死亡一千万人。
到了贞观四年,鼠疫开始席卷,再次死亡一千万人。
贞观五年,疟疾横行,死亡五百万人口。
贞观六年稍好,七年,肺结核纵横,八百万人口死亡。
贞观九年麻疹爆发,印度新生儿只有往年的五分之一幸存,人口再度减少三百万。
十年时间,印度地区人口从预估的六千万下降到两千五百万左右。
实力暴跌。
因为这两方对于这些疫病有着良好的处理方法,只要这两方在的地方,疫病都会很快消除。
两者声望与影响力在此地获得空前增长。
至于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疫病源头究竟何在,则已湮没于岁月的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