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盐政改革(1 / 2)

洪武位面

朱元璋摸着胡须,紧盯着天幕,不禁感慨:“嘿,这朝堂争斗可真是没完没了!杨嗣昌他们在边境和土匪的事儿上刚有点进展,朝堂里又被人使绊子,这高捷实在可恶,竟使出编造证据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徐达皱着眉头,一脸严肃:“陛下,杨嗣昌等人一心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却总被朝堂上这些人干扰。高捷此举阴险至极,若不查明真相,恐怕寒了大臣们的心。”

刘伯温手抚长须,微微摇头:“这局势愈发复杂了。杨嗣昌他们在前线奋力应对危机,后方却有人蓄意陷害。不过,若杨嗣昌真的清白,相信他能找到证据自证,只是这过程怕是艰难。”

朱元璋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嗯,且看杨嗣昌如何应对这困境,若能证明自己,也能让朝堂这些无端生事之人收敛些。”

永乐位面

朱棣站在天幕前,眉头紧锁,看完后转身对郑和和姚广孝说道:“这朝堂上的争斗真是层出不穷,杨嗣昌他们本就忙于应对边境和土匪的麻烦,高捷等人还在背后搞鬼,编造假证据弹劾,实在是添乱。”

郑和面露忧虑:“陛下,杨嗣昌等人殚精竭虑,为国家尽心尽力,却遭此陷害。希望陛下能明察秋毫,还杨嗣昌公道,不然朝堂恐会人心惶惶。”

姚广孝双手合十,神色凝重:“陛下,杨嗣昌等人身处复杂局势,既要应对外敌,又要防着朝堂内的暗箭。此次若能顺利化解危机,也能让朝堂风气有所改善,让大臣们更加团结一心。”

朱棣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朕倒要看看杨嗣昌如何证明自己,那些搞阴谋的人又会有何下场。”

宣德位面

朱瞻基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天幕,着急地说:“哎呀,怎么老是有人在朝堂上捣乱呀!杨嗣昌他们好不容易把土匪剿灭了,又被高捷编造假证据弹劾,这可怎么办呢?”

杨士奇微笑着安慰道:“陛下别急,杨嗣昌他们会想办法的。他们为国家做了那么多事,肯定是清白的。只要能找到证据证明高捷的证据是假的,陛下一定会相信他们的。”

于谦神色沉稳,抱拳道:“陛下放心,杨嗣昌、洪承畴和孙传庭都是有智谋的人,他们定会妥善应对。此次若能解决这事儿,朝堂或许能安稳些。”

朱瞻基皱着眉头,担忧地说:“希望杨嗣昌他们能快点证明自己,别让那些坏人得逞,这样朝堂就能好好的啦。”

嘉靖位面

朱厚熜坐在椅子上,看着天幕,轻轻摇头:“这朝堂之乱何时能休止?杨嗣昌他们应对边境和土匪已经不易,高捷还在背后捅刀子,编造假证据弹劾,简直是胡闹。”

严嵩在一旁赔着笑,点头称是:“大人所言极是,杨嗣昌等人在前线忙碌,却被朝堂内的人算计。不过杨嗣昌若能自证清白,也能借此机会整顿一下朝堂风气。”

戚继光一脸严肃,抱拳道:“杨嗣昌他们在复杂局势中努力作为,却遭遇此等陷害。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证据,让真相大白,也好让朝堂回归正轨,专心应对国家危机。”

朱厚熜思索片刻,缓缓说道:“且看杨嗣昌如何破局,若能妥善处理,朝堂或能有新的气象。”

……

朱由检端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面色凝重地看着下方群臣。近日,朝廷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打算推行一项新的盐政改革。此改革旨在打破盐商的垄断局面,增加朝廷盐税收入。然而,这一提议却在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杨嗣昌率先站出来,拱手奏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内忧外患不断。盐政改革刻不容缓,唯有打破盐商垄断,合理调整盐税,方能充实国库,为国家各项事务提供资金支持。”

话音刚落,内阁大学士温体仁便皱着眉头反驳道:“杨大人,盐商在朝廷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多年来为朝廷缴纳了大量赋税。如今贸然改革,恐会引起盐商不满,影响朝廷税收稳定,还望陛下三思。”

洪承畴也出列说道:“温大人,正是因为盐商长期垄断,致使盐税征收存在诸多弊端,朝廷未能充分获取应得之利。此次改革并非针对盐商,而是为了规范盐政,使税收更加合理。这对国家长远发展有利。”

温体仁冷哼一声:“洪大人,话虽如此,但改革必定会触动盐商利益。他们在各地势力庞大,一旦联合抵制,后果不堪设想。”

孙传庭忍不住说道:“温大人,若因害怕盐商抵制就放弃改革,那国家财政危机如何解决?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国库亏空,无力应对内忧外患?”

朝堂上顿时争论不休,朱由检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说道:“诸位爱卿莫要争吵。杨爱卿,你详细说说盐政改革的具体举措,如何确保既能增加税收,又能避免盐商过度抵制?”

杨嗣昌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臣计划首先重新划定盐引区域,打破原有盐商的固定垄断范围,引入竞争机制。同时,简化盐税征收流程,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为安抚盐商,对于主动配合改革的盐商,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此,既能增加朝廷盐税收入,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商的抵触情绪。”

朱由检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杨爱卿此计有一定道理。但盐政改革关乎重大,不可草率行事。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若效果良好,再全面推行。杨爱卿,你负责试点事宜,务必谨慎行事,随时向朕汇报进展。”

杨嗣昌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退朝后,温体仁心中不满,觉得杨嗣昌此举是为了邀功,且改革可能会破坏他与盐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他找到几个与盐商关系密切的官员,聚在一起商议。

“杨嗣昌这盐政改革,看似为了国家,实则是想借机树立自己的威望。若改革成功,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将更加稳固。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温体仁说道。

一位官员附和道:“温大人所言极是。但陛下已经同意试点,我们该如何应对?”

温体仁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可以在试点地区暗中煽动盐商抵制改革。同时,安排人手在当地制造混乱,让百姓对改革产生误解,以为改革会导致盐价上涨,影响民生。等杨嗣昌在试点地区遇到麻烦,我们再在朝堂上弹劾他,说他改革不力,扰乱地方。”

另一边,杨嗣昌也在与洪承畴、孙传庭商议。“此次盐政改革,阻力不小。温大人等人恐怕不会轻易罢休,我们在试点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杨嗣昌说道。

洪承畴点头:“杨大人,他们很可能会在试点地区搞破坏。我们选派官员时,一定要选那些忠诚可靠、有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同时,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让百姓了解改革的好处,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

孙传庭也说道:“对,而且要密切关注盐商的动向,一旦发现他们有抵制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

很快,盐政改革试点在选定的地区展开。杨嗣昌选派了几位精明能干的官员前去推行。然而,温体仁等人的动作更快。他们买通了当地几个有影响力的盐商,让他们带头抵制改革。

“这改革一旦实施,我们的利益就会受损。大家联合起来,抵制改革,看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带头的盐商鼓动其他盐商。

同时,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在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下,也开始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听说改革后盐价要涨,我们以后怎么生活啊?”百姓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杨嗣昌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找来洪承畴和孙传庭。

“温大人他们果然动手了。如今盐商抵制,百姓误解,试点工作难以推进,这可如何是好?”杨嗣昌焦急地说道。

洪承畴思索片刻:“杨大人,我们得及时澄清事实,稳定民心。一方面,向百姓解释改革的真实意图,让他们知道改革不仅不会让盐价上涨,反而会因为竞争使盐价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带头抵制的盐商,要采取强硬措施,杀一儆百,看其他盐商还敢不敢抵制。”

孙传庭也说道:“同时,要查出幕后指使之人,在朝堂上揭露温大人等人的阴谋,让陛下和其他朝臣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杨嗣昌点头:“就按二位说的办。洪大人,你负责去试点地区,向百姓解释清楚,处理盐商抵制问题。孙大人,你调查幕后黑手,收集证据。我在京城与陛下沟通,争取支持。”

洪承畴领命后,立刻奔赴试点地区。他一到当地,便召集百姓,站在高处大声说道:“乡亲们,大家静一静。盐政改革是为了让盐税更加合理,打破盐商垄断,以后大家买盐会更便宜,更有保障。那些说盐价会涨的言论,都是别有用心之人编造的谣言。”

百姓们听了,将信将疑。这时,洪承畴又当众宣布了对带头抵制的盐商的处罚决定。“这些盐商为了一己私利,带头抵制改革,朝廷绝不姑息。从今日起,吊销他们的盐引,禁止他们从事盐业生意。”

百姓们听了,纷纷叫好。洪承畴这一番举措,稳定了民心,也震慑了其他盐商。一些原本打算抵制的盐商,见状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改革。

然而,就在试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时,温体仁等人在朝堂上又开始发难。

“陛下,杨嗣昌推行盐政改革,在试点地区手段强硬,引起盐商不满,导致地方动荡不安。如此行事,实难担当大任。”温体仁上奏道。

朱由检看向杨嗣昌:“杨爱卿,温大人所言是否属实?”

杨嗣昌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盐商抵制改革,严重阻碍改革推进。臣只是对带头抵制的盐商采取了必要措施,以维护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今试点地区百姓已了解改革的好处,局面已经稳定,改革正在有序推进。温大人此举,分明是在故意抹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