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回味着自己那陡然间变得“沉重”的“肩头”时,爷爷早已缓缓开口,对奶奶深情地告白起来:
“亚云,今天是你走的第二天,我很想你……”
一语过后,众人大多低头抹泪。
我亦转过身去,拉着两位叔叔移步走远,不敢在旁多听。
只怕忍不住弄出些“异响”,叨扰到爷爷的“深情”。
只是当我在眼角的余光里,瞥见了两位叔叔看向爷爷那依旧双眉紧锁的诧异表情时,不免陷入到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这两位“儿子”,对于自己“父亲”那本就不是冲着他俩的“深情”,会不为所动,尚可理解。
但为何看向自己“父亲”的眼神里,会夹杂着一丝“不可理喻”的色彩呢?
“咱们的大孙子还是从小岛赶回来了。虽然没能见到你的最后一面,但昨晚给你守了一宿的灵,也算是一种安慰……他们不让我来送你,这可以理解。只怪我老了,无法自己前来……你的后事,大多都是老儿子一手操办的。结果我很满意,你也应该安心……”
直到爷爷沙哑的声音,再次断续地传进我的耳朵时,我才隐约地明白,原来不是他们不理解爷爷,而是爷爷这一生,从来就没有奢求过谁的理解。
相反,这个善良的老头,还总是会把别人“理所应当”的付出,当成是莫大的“牺牲”去在乎。
却又对于自己做过的那些,真正可以被称之为“牺牲”的事情,总是一带而过,甚至只口不提。
他这一辈子,只为别人着想。
比如那一天,我第一次听到爷爷与老叔的交谈声音时,隐约听到他们所谈论的主要内容,便是爷爷对于自己已经赶到了现场的情况下,却还是在老叔的安排中,没能亲眼见到奶奶下葬过程的“原谅”。
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爷爷早已经习惯了,去牺牲自己的感受。
可惜,当人们同样习惯了爷爷的默默付出时,便全都忘记了要说一声:“谢谢!”
哪怕,只是在心里。
但“习惯”,不代表不在乎。
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不希望自己被爱呢?
否则的话,爷爷是不会对我每一个偶尔的小小“回报”,都会念念不忘的!
正是他长久以来的隐忍,才导致了他只是想给那个陪他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妻子,念一封饱含深情的书信而已,却因为事先没与“别人”商议,便在这些“别人”的眼里,成了一个“不可理喻”之人!
其实两位叔叔下意识去阻止的,并不是爷爷的行为,而是他的“不告而为”。
同样作为“儿子”,试问如果是我的话,肯定是不敢轻易忽略妈妈的感受的。
因为在我的世界里,妈妈的“存在感”一直很强。一旦她有感觉到自己被我“忽略”或者“冒犯”的话,是一定会“抓狂”的!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难道我如今的“孝顺”,真的是被妈妈那不断挥舞在我头上的“言语棍棒”,生生给“打”出来的吗?
那一天,也是我第一次认真地去思考,若将来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去扮演那个,为人“父母”的角色呢?
是效仿爷爷的纵容,还是学习妈妈的严苛?
这是一个问题……
“但我终于还是会来陪你的,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