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大笨蛋(1 / 2)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幻想之所以会大行其道,其实离不开“独生子女政策”的支持。

乍看起来,这似乎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

但细想一下,如果不是特殊的政策环境下,让我们“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有幸或不幸地独自拥有了我们父母的全部“爱憎”,我们又怎么会将“独占”二字,看的是如此的理所当然?

自私,是人类的本性。

但似乎只有独生子女的“自私”,从出生起便在“政策”的“帮扶”下,毫不费力地便获得了可以被允许恣意增长的空间。

因为“爸妈”只有一个“我”,所以他们只能爱“我”。

就算这份爱里,不免还夹带着许多令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无法解脱的束缚等等,但“它”也是“唯一”的,“专属”的,“全神贯注”的。

我们适应了被倾情关注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习惯了,将全部精力只能放在父母身上的境遇。

于是我们天然地认为,“一个人”,就足够承载另一个人的全部。

并且还坚定地认为,只有“专一”的,才是对的。

于是,小时候的我们,不能接受父母的分心工作,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

稍大些,我们又开始不能接受自己的好朋友们,还会有其它的“伙伴”。

情窦初开时,我们又会将自己的另一半,想象成如同我们的“爸妈”那般,只爱我们一个人。

再后来,我们又开始无法原谅那个,总是会三心二意的自己。

穷尽一生,深陷纠结。

殊不知,人类的全部痛苦,正是来自于学不会分享,以及对“偏爱”的执念。

“梁祝”之所以会被千古传唱,是因为他们相知相爱后不久,便相继殉情。

在故事最美的阶段结束,没有后续的人设崩塌。

道理每个人都懂。却不影响人们还是会为了美好的感爱情而感动。

为了坚守后的遗憾,傻傻地流泪,悲愤莫名。

我也一样。

就算给小狼发短信的同时,我还在与娇娇保持着暧昧不清的沟通。但并不影响给前者发出那些“求助”文字时,我的用心良苦。

因为发生过省城的一场“大梦”,在同时与后者所聊的内容里,免不了又有着许多虎狼之词。

同一时间,两幅心境,两套说辞。

我的精神或许从未“分裂”,而是“共存”。

其实娇娇对于我来说,与小狼一样。

甚至比小狼的出现还要早上几年的她,更贴近“白月光”的定义。

而且与她相识时的我,更像是一个完整的“人”。

但我却为何始终都没有更加怀念她呢?

思来想去,或许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对不起过她吧!

我的“三心二意”,是从认识小狼时开始的。

因为始终无法原谅自己,所以我才只会缠着小狼一个人不放。

或许我的内心,始终奢望着可以拥有一次改正的机会。

可又正是因为只对她一人苛求完美,我才会一次又一次在拥有“机会”的时候,吹毛求疵地放弃。

“放弃”后没多久,又准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像个弱者那般,追忆起那些个已经没有可能的“如果”来。

又是一次对“如果”的执念里,当天晚上,我便以“如果的事”为名,于自己的qq空间内,写下了一篇文章,再一次试着去总结,我所经历过的人生:

如果黑白映画的那天,爸和妈没有牵手,是不是,就没有我后来的呱呱坠地?

是他们的决定,造就了我的出现?

还是在我的灵魂选择下,他们才有了成为“父母”的可能?

我的存在,到底是谁在决定?

“时间”这个东西,到底是规律下的唯物,还是上帝主宰的唯心呢?

我们每天都在巧合里相遇,却偏将一切的相遇,全都归结为神秘的缘分。

是不是害怕,一旦承认了缘分的“偶然性”后,“缘分”就会变得很“廉价”呢?

如果一切的相遇,果真是“廉价”的缘,那么我们的“珍惜”,是否还有必要?

世人皆是,自以为是。

是否做到了“顺其自然”,就会没有痛苦?

而“自然”和“自我”,又是否总是会矛盾着冲突,挣扎着不肯融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