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犁地,也是门学问:姜至瑜,我领先了(1 / 2)

玛县就有运输公司,现在也有私人买卡车跑运输,更别提周边的石城和更远点儿的北庭了。

所以李龙的意思是想找能拉五十吨白的卡车还是容易的。现在下班了,他打算第二天就给县运输公司打电话,看他们接不接这个活。

刘高楼这一天也跑累了,李龙要请他吃饭,他连不用,在沙湾路边吃过了,然后就带着人就去招待所,要赶紧休息。

李龙没忘记给顾博远那边打电话东西已经拉到了。

顾博远那边天还没黑,给李龙他们这边才下班,正在盘点,东西到了就行了,电话也就挂了。

李龙这才反应过来,虽然就隔着个天山,但玛县比伊宁那里天早黑半个时。

李青侠看着两台巨大的拖拉机感叹着:

“嘿,看着真带劲!这么大的家伙,这犁地跑得肯定快,不过这平时没啥,开春的时候地里是湿的,这拖拉机会不会吭到地里?”

“不会。”李龙摇头,“这玩意儿一台顶那链轨拖拉机两台的马力,轻松就拉走了。”

他打算明天和运输公司好后,就把机子开回到四队去,后面犁地啥的就可以用这个了。

其实这玩意儿重点作用就是犁地平地,动力足,一天一夜犁个四百亩,按现在四队的价格,一天就是两三千的毛收入。

只要地块够大,虽然这拖拉机贵,但好好干一年也就赚回来了。

当然前提是人家能把地给你干。四队目前已经有三千多亩地了,全算上的话,犁平耙一整套下来要十来块钱,春犁一遍秋犁一遍,一年就能弄个五六万甚至更多。

当然以李建国的人脉,搞好了自然不止四队这一块地方,就看接下来他想怎么干了。

纯搞机械化,就凭这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对着链轨拖拉机来算降维打击,没得比。

当然,实际上怎么搞看李建国自己的,李龙搞这个一部分是真有农业机械化梦想,另一方面也是个情怀。

他自己开收购站,根本就没啥时间去搞农业,既然大哥有这方面的打算,那他肯定是全力支持了。

那些皮子贝母卸下来之后先堆在临时仓库里,明天还要清理。

李龙和李青侠回到大院子吃饭,这时候已经比较晚了,他们回来后顾晓霞和杨大姐两个都在院子里等着。

中间李龙他们没回来,顾晓霞就打了电话,知道这边忙,就留了饭菜。

这时候把锅里的饭菜弄出来,李龙和李青侠两个边吃,边给顾晓霞把情况了一下。

“看来我爸他们在那边搞得还行啊。”顾晓霞听父亲送来了一批皮子和贝母,量还不少,笑着道。

“嗯,好得很。”李龙一边吃一边道,“那边二道贩子多,没成规模的私人收购站,咱开的是头一家,有公家给过来道贺,那些乱七八糟的人都清楚。

再了,头一家上电视台上搞七天广告的,还是三种语言,这一下子让许多人都知道了,那些县里的家里有货的人也都过来卖,收的东西就多了。”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搞得好,这局面打开了,后续只要把牌子立住,服务态度搞好,不发生意外的的话肯定就会继续红火的。

顾晓霞笑着点点头,去照顾明明昊昊去了。

李龙则和李青侠继续起这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的优点来。

李青侠虽然不清楚为什么这拖拉机才过来,儿子就如数家珍的啥都知道,但不妨碍他为儿子自豪。

“咱这算是县里头两台吧?”李青侠问道。

“嗯,石城去年就进了,新的。咱这算是二手,不过要按县里来,这是头一台。”

“嘿,”李青侠也挺激动的,这明啥?明自家的情况,已经排到了县里的前列了。

“两台啊,这恁贵的玩意儿,你弄一台不就行了,咋还搞两台?”李青侠有些不解。

“一台放咱们队里我大哥自己开,我想着再搞一台跑着赚钱。老爹你想啊,现在犁地平地耙地一整套下来要十几块钱。

链轨拖拉机一天犁个一两百亩顶天了。实际上现在各队的链轨拖拉机大都是老旧货,犁个几十亩就趴窝在地里的多得是。

如果是开春,早点犁地还没啥,如果是秋天呢?有些人地收了后就着急着要犁了压冬麦,这样的话村里那一台老旧的东方红七十五,估计就得连轴转,就这样还不一定能完成预期。

所以我的想法是,让俊峰或者其他人,开着这拖拉机到时往外面跑,跑着去犁地赚钱。”李龙道,“这样的话,本钱能早点回笼。这个不光是给咱赚钱,也是在帮着乡亲早点把地种好。”

李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话。

这一世他的蝴蝶翅膀扇动了一下,有了钱便在四队买了新的拖拉机,还买了一台放在孟海那里。

但原来的时空,四队一直就是王财迷用队里那台,再后来有人买了台804,也是旧机子,不过技术没王财迷好,所以就那么用着。

不光四队,其他队基本上也都是这样,用旧机子,几乎没有人买新机子。

而犁地的这活,在2010年之前,几乎就是被原来生产队大集体时候的拖拉机手给垄断着,没别人去干。

一开始李龙没想着原因,后来闲着没事的时候分析了一下,这些生产队大都是六七十年代逐渐成立起来的,第一辈人感情相对比较深,毕竟都是建队一起工作生活过的。

所以一旦形成了习惯,很难打破,或者为了面子,有些时候有机会也不会去争取。这意思就是,原来的拖拉机手在包产到户后默许着就占据了犁地播种这个领域,纵使有人想插手这一行,也拉不下这个脸。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犁地是个技术活,而且老式的东方红七十五链轨拖拉机带的五铧犁是固定犁头,需要有一个人在后面犁子上坐着打铧。

犁地不是常人想像中的就只绕着圈子在地里犁就行,那样的话,翻起的土都朝一个方向,地不平或者有坑洼的话,种地会非常麻烦。

为什么2010年后一下子就变了呢?一来是那时候国家的农机补贴开始大规模实施,买农具会有30%的补贴,像当时的1254这样的大拖拉机三十多万近四十万一台,国家一下子就补了十几万。

勺子才不买!

四队当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下子买了三台!

另外一个原因是到2010年前后,老一辈种地的大都退居二线,李强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成长起来,成了种地的主力。

原来的那些老一辈的感情没那么浓了,在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下,谁先富起来那谁有本事,钱到兜里才是真的,至于人情关系,往后靠靠。

那时候拖拉机太多还出现过抢着犁地,导致犁错地的。那时候四队的地已经开垦到了七八千亩,犁地一亩那时候到了二十五块钱,三个拖拉机手连轴转,有些时候甚至不经地主同意就把地给犁了。

大多数人是默许这个结果,犁了就犁了,只要没犁坏,钱也就给了。

但有一家原本答应给别人犁的,结果让另外的人犁了,他们家就不给钱。

还有一个开拖拉机的是新手,翻转犁没用好,直接把地犁坏了——犁地也是要看土翻面朝向的,搞反了也麻烦。

在这里给没种过地的解释一个农村犁地的常识。土地种完需要犁的时候,有几个技术名词,叫劈墒、合墒、覆墒等,老一辈种地人大都知道。

犁一块地,从地边上犁的时候,第一铧犁就会犁出一个沟来,这叫劈墒,这个沟肯定不能留,不然不好种地,翻转过来还要再犁一铧土把这个沟给平了,这叫合墒——这一下子完成了,接下来才是按顺序犁地。

也就是,犁地的时候,最两边和最中间是需要重复处理的,不然要么留下生地,要么留下深沟,都是不行的。

老的拖拉机手犁地前一般都要问主家是外翻还是内合,这个主要看地的情况。如果地中间洼,那一般都是内合。

犁地不光要拖拉机拖拉机手的技术,还考验打铧人的技术,以及配合程度。毕竟老式拖拉机带着犁头可没那么自动化,开犁的时候,需要打铧的人把犁头手动压下去,犁到地头再提上来。

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犁地虽然也需要考虑劈墒合墒覆墒的问题,但压犁可以在驾驶仓里操作,不需要打铧的人,而且因为带的是翻转犁,所以在地头同时就可以调整犁铧,不需要转一个大圈来保持犁地方向的一致性。

会很省人工且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