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反转(2 / 2)

文豪1983 小时光恋曲 2254 字 1个月前

为什么不说一些让老百姓高兴的话?

于是,略萨竟然说“美国一直在迫害那些真诚的人,即便对他们自己的国民也是如此,我们这里虽然没有大一统的奥秘,却有对诺奖学者的尊重。”

他邀请沃森来智利访问。

美国的电视台报道了此事,之后沃森的情况越来越好。

到十月中旬时,沃森已经吸引了很多自来水替他说话。美国那个房地产商人成为了“沃小将”,他认为沃森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对于沃森说了几句真话,就被舆论批判的境况,他也表示出同仇敌忾。

“他们知道沃森先生正在看那些批判他的言论,而沃森先生确实在看!你知道吗?关键的是沃森先生不在乎。”

沃森被感动得不行,只用了两个星期,他的情况就得到了极大好转。全美一些白人精英私下里向沃森表达了同情,他们虽然不敢公开站出来,但承诺会给沃森提供保障。

这和余切有直接关系。

《朝闻道》是一个在国外影响力更大的,里面频繁提到了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大多是白人,极少数是黄种人。

没有黑人。

许多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当一些黑人评论家试图把战火燃烧到余切身上时,余切的书迷就会说“他只是写了一些事实,他在这里面没有任何观点。”

沃森的儿子也接受了采访,他说“我父亲并不是一个偏执和歧视的人,他只是对高智力者有偏爱。而事实上,人类确实存在智力的区别。”

这话由沃森的儿子讲出来特别抽象。

因为全美的报道,众所周知,他儿子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俗称精神病人。就这样的人,可以在采访时侃侃而谈,你很难想象那些说话颠三倒四,几乎没有社会化的人到底为什么要为“歧视”而抗议。

另一边,中国这边也有好消息。

也是在十月,杨振宁在八宝山给朋友邓先扫墓,余切陪同。

两人谈论到最近沃森引发的风波。杨振宁问:“《朝闻道》写的还行,但你为什么要给那个沃森写?还弄了个名字詹姆斯,你不如叫杨振宁?难道我不追求真理吗?”

“因为沃森这个人的言论,间接的帮助了中国学生。”

“我不也是吗?”

“你还需要我写文章来歌颂你吗?就算不写,你也会帮助同胞的。”

“好嘛!”杨振宁笑道,“原来我没沃森有外交价值。”

“那可不是……您可别曲解我。”余切无奈的笑了。

来扫墓的其实有很多人,但大家主要关注杨振宁和余切。邓先的名字在后来的中国人当中鼎鼎大名,但这一时期因为保密政策,知道邓先的人并不多。

所以杨振宁认为余切不知道邓先,一路上都在回忆他和邓先的友情,介绍这个人。

“我们的父辈是世交,年龄又相仿,在美国求学的时候,虽然身处不同校园,但时常书信往来,互相勉励。”

“建国后,当时的华人科学家都面临选择——是回去,还是留在这。”

杨振宁看着余切道:“我这里不谈那些政治,只讲科学。美国的科学基础是更好的,而中国到处是空白。回去代表这一生和前沿科学都无关了,只能做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人,科学家的一生就这样浪费掉,好多人都不甘心……”

说到这里,杨振宁长叹一声。

余切道:“所以说,邓老是一个很伟大的人。顺势而为的人很多,敢改天换地的人,却并不多。”

“伟大?”杨振宁抿嘴,显得悲痛万分起来。

其他人看到杨振宁的表情,也变得格外肃穆。只见到杨振宁抚摸邓先的墓碑,靠在那上面,不知道回忆起了多少事情。

最后他道:“诚实的说,站在人类的物理学角度来看,我肯定要比他伟大;但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我是远远不能和他相比的。”

这句话余切曾经听到过,但那发生在上一辈子的电视新闻上。

现在余切就在杨振宁的面前,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在回程的路上,杨振宁的心情渐渐放松起来。他看到余切为一个叫王世民的《十月》前总编献上花,了解经过后,赞叹这是一个“伟大的编辑”。

下山后,杨振宁再次谈到了余切最近的两篇。

《乡村教师》和《朝闻道》。

他觉得这两篇比《地铁》好得多。因为并不涉及什么特别细致的科幻设定,没什么逆天的bug,可能这种科幻显得不够“硬”,但杨振宁反而更喜欢。

两篇各自都赞美了求真精神。

只是每个人求的“真”不一样。

他道:“乡村教师在死之前教授牛顿三定律,和詹姆斯牺牲自己追求大一统奥秘,这都是追求真理的行为。我想到邓先,他也求了自己的真。”

余切趁机问他对沃森这个人怎么看?

杨振宁当然知道沃森的经历,也知道沃森所做的研究。

这个时候,他忽然醒悟过来,余切里面塑造的“詹姆斯”是在为了沃森发声。

“我以为你只是借了他的名字,你原来在帮这个人说话?”

“对的。”

“那可惜了!詹姆斯这个人胡说八道,虽然确实做过一些贡献,但他胡说八道的东西太多。我是不会为这样的人说话的。”

余切则把和沃森认识后的事情全盘托出。

杨振宁惊了:“沃森竟然还是个对华友好人士……我没想到,他竟然有这种怪病,他大概是有厌蠢症。”

“厌蠢症?”

“你不知道吧!在学界,厌蠢症是很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