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这部电影中的特效赞不绝口,对好莱坞如今的特效技术深感钦佩。
阿尔伯特则是一脸敬佩地说:“乔治·卢卡斯真的很了不起,他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专注于这项技术的研发了。”
1975年,《星球大战4:新希望》开拍。
这部电影中有大量的特效场景,然而当时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散布在各地,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确保能够制作出理想的效果。
就这样,乔治·卢卡斯在加州范努斯市精心挑选了一间略显破旧的仓库,这里成为了ILM工业光魔公司的诞生地。
当时的好莱坞,特效“部门”都如凤毛麟角般罕见,更遑论在全球影视行业中,这个概念几乎是闻所未闻。
然而,正是为了拍摄那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星球大战4:新希望》,乔治·卢卡斯毅然决然地开创了电影特效这一全新的行业领域。
而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来源可谓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
他们中间有些人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有些人则擅长制作模型,还有些人是广告拍摄的行家里手,更有一些人对机械设计情有独钟。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真正从事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士。
不过,这样的人员构成也并非全无好处。
这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团体,洋溢着嬉皮士般的精神风貌,他们完全摆脱了传统体制的束缚和限制。
在早期工业光魔办公的那间宽敞的大库房里,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团队怀揣着满腔热情与无限创意,踏上了改变世界的《星战》之旅。
与其说《星球大战》开启了特效电影时代,不如说它本身就是好莱坞电影特效变迁的历史见证
电影界对视觉特效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的成功。
1977年的《星球大战4:新希望》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
这种技术使得电影中的特效更加逼真和生动,为后来的电影特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特效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到了1991年,“光魔”为《终结者2:审判日》创作的T1000成为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主角。
而《侏罗纪公园》则成为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且有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阿尔伯特说完好莱坞特效的进化史,眼神放光的看着王志远,“老板,我们也成立特效公司吧,在好莱坞有着很多特效人才,虽然乔治那里有着顶尖的人才,但是现在我们组建特效公司,也能收拢不少人才。
以后好莱坞会是大制作,大特效的时代,只有这样才有高票房,高回报。”
“哈哈,你不说,我也会让你组建的,而且我在香江也有着一家特效公司,将来你们合二为一,我会让他们来好莱坞学习最先进的特效技术。”阿尔伯特的心思和王志远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