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侃侃而论 论人才论(2 / 2)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有其长处,亦有其短处。

用人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

正如清朝诗人顾嗣协在一首《杂兴》中写的那样: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

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宋代着名词人黄庭坚在《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一词中曰: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九方皋是《列子·说符》一书中记载的一位善于识别马优劣与否的人士。

这两句词告诉我们,世上从来都不缺人才,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否则千里马再多,也终将会被埋没。

正如大诗人韩愈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个贤才就好比是一个资源富矿,关键是开采者会不会开采,会开采则宝藏源源而来;

不会开采无疑浪费了人才资源。

王安石《浪淘沙令》词曰: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这首咏史诗借伊吕两位古代贤臣的际遇和名垂史册的功绩,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尤其说明,正是因为有了英明的贤者,才造就、成就了人才,否则英雄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一方面,要善于识才、用才;

另一方面,真正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去扶持,去引领。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用现在的话说,选人和用人之间不是单向取舍,而是一种双向选择。

人才成长需培养。人才的成长,一方面靠内因,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外因的作用。

这个外因,即扶持培育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

比喻育才的诗句首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经典名诗。

诗句描写的是秋花凋零之后纷纷扬扬地洒落根底,不远去、不离弃,回归大地,化身成泥,哺育花枝生命之树常青。

诗句巧妙形象地赞喻培育人才需要育才者具有无私付出和奉献的崇高精神。

郑板桥的《新竹》一诗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人才需要培养以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

大诗人杜甫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一诗中有两句也很值得品味。

诗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诗人对‘新松’倾注了热烈的爱,希望快快长大、早日成才。

而对那随处乱生、侵蔓庭院的‘恶竹’则欲除之而后快。

这两句诗的深层含义绝非限于松竹,而是借物表达了诗人扶助君子和人才,贬抑小人的思想内涵。

古人还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渐进和积累的长期过程,正所谓‘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诗中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比喻,说明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地长期做工作。

不仅如此,有远见的古代政治家还主张在艰苦复杂动荡的环境中识别、培育人才。

唐太宗在《赐萧瑀》中提出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思想。

这两句诗的含义与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基本相似,都主张要在危急艰险的环境中识才、辨才。

江山社稷,人才为本。治国理政,用才为先。

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出现如清·赵翼《论诗》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那样一种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局面。”

少年刘昊背负双手,面朝阳光侃侃而论。